性教育:我是从哪里来的?

 
给孩子一个有爱有尊严的身体

儿时的宝贝儿也因此认为自己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那是一个无知的年代 。无知者无畏,那一代的妈妈是不担心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头的 。
而今,轮到我们面对孩子同样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如何才算妥当?
被关爱的身体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和大人亲热 。有一次我抱着妈妈亲亲,妈妈把我推开了,说“多肉麻” 。我也不懂什么叫肉麻,不过却明白这不是什么好词 。从此我就不再和妈妈亲热了,心里觉得很失落,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 。长大之后我一直对身体接触过度敏感,连正常的接触也会觉得反感,至于适应性生活,更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扬子,公司职员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哈洛进行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母亲分离,只给它们提供两个模拟妈妈 。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上面绑上奶瓶可以喂奶,另一个是以布片绑在木头上制成的柔软的 “布片妈妈”,但是上面却没有奶瓶 。当让猴子自由选择时,猴子多数时间都会待在布片妈妈的身上,只在吃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 。
这个实验证明了柔软、亲密的感觉对幼子的重要性 。但是,布片妈妈毕竟不是真正的妈妈 。这些被模拟妈妈养大的孤儿猴子长大后行为孤僻怪异 。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它们都无法正常找到配偶交配,成了猴子中的性障碍患者 。
哈洛的实验证明了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安全,更向母亲寻求关爱、接纳 。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孩子一出生,就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周遭世界 。通过拥抱、抚触,感知自己的身体被照顾、被接纳 。而作为成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爱的表达,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身体意识,如:喂奶:母乳喂养对密切亲子感情当然最好,即使是人工喂养,也要在喂的过程中,和孩子目光交流,说话,抚摸,沟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被关爱 。

换尿片:换尿片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机 。如果仅仅是匆匆忙忙地换过了事,甚至皱着眉头、一脸厌恶的表情,婴儿就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我的身体是不可爱的 。”相反,如果能够在此时和孩子沟通、交流,能够面带微笑,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正面的认识 。
洗澡:洗澡时的身体接触是沟通亲子情感的好机会 。在洗澡时对孩子的关爱、欣赏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意识 。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洗澡时可以自然而然教给孩子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
抚触:近年来婴儿抚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抚触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特别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好的触摸”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好的体验,对身体接触有更多正面的记忆 。
大小便训练:在大小便训练期间,幼儿往往会发生“事故”,如果成人失去耐心,对孩子大吵大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负面的感觉 。父母如果能够采取宽容、耐心的态度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意识 。
从孩子出生开始,让他感到自己的身体被爱、被欣赏、被接纳,这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其实,这种“好的触摸”应一直伴随孩子的全部成长过程 。
被了解的身体
小时候母亲教我洗下身时叫“洗屁屁” 。那时我就有些困惑,除了坐椅子、挨巴掌的那个“屁屁”,好像还有个部位,和标准的“屁屁”不太一样 。女儿3岁时,同样的事情轮到我了,该怎么说呢?我假装若无其事地说:“你今天学着自己洗外阴和屁屁,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