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沿途所需的盘缠怎么得来?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俗话说 , 十年寒窗苦 , 对于古代学子来说 , 唯一逆袭的方法就是科举考试 。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鱼跃龙门 , 无数的寒门学子刻苦读书 , 只为博得一个进京参加殿试的机会 。然而 , 进京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 不但要时时刻刻提防沿途发生危险 , 还要凑够进京所需要的大量盘缠 , 可是对于那些平民来说 , 这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令我们意外的是 , 当时的朝廷对此早有政策 , 而且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沿途所需的盘缠怎么得来?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文章插图
明朝的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 , 一般都定在八月乡试的次年二月 。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 , 来自南方的学子 , 尤其是更远的闽粤学子 , 往往在乡试刚考完之后 , 便匆匆踏上进京旅程 。而北方的学子由于路途较近 , 就不用出发那么早 , 他们通常在年后才会上路 , 在一月中下旬的时候抵达京城 ,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 , 整个京城的会试氛围才是最浓厚的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沿途所需的盘缠怎么得来?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文章插图
对于那些来自南方的学子来说 , 为了进京参加会试 , 不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 还有承担赶考所需的巨额费用 , 很多不知朝廷政策的百姓都会砸锅卖铁 , 给孩子凑够路上用的盘缠 , 而那些赶考的学子 , 往往也会省吃俭用 , 把自己的身体搞得一塌糊涂 。因此在考试前夕 , 很多学子都因病弃考 , 缺乏的经费问题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的发挥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沿途所需的盘缠怎么得来?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文章插图
对此 , 朝廷为了给人才们一个公平的起点 , 就实施了一项举措 , 他们会给路途较远的学子发放路费补贴 。在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考生 , 会得到五两银子的补助;在稍远一些的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考生则会得到十两银子;后来经过朝廷调整 , 广东、海南等地的补贴 , 由十两提升为三十两 , 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沿途所需的盘缠怎么得来?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文章插图
据《科举的鼎盛与末路入仕之途》记载 , 用于赶考补贴的款项 , 考生可直接找当地布政使领取 , 在领取补贴的同时 , 还会被赠与一个火牌 , 考生可以凭火牌在沿路驿站领取马车一驾 , 马车上还插有“礼部会试”黄旗 , 在当时被称为“公车” , 沿途的关卡守卫或者盗匪 , 看到黄旗都会毕恭毕敬 , 绝不敢多加阻挠 , 赶考学子的待遇可以说是十分让人羡慕了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沿途所需的盘缠怎么得来?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文章插图
最后 , 那些来到京城的考生 , 还要面临住宿和吃饭的问题 , 而据明朝的沈德符记载:京师五方所聚 , 其乡各有会馆 。在寒冷的冬天 , 京城的官员或者商贾们便会集资购置房产 , 建立供学子休息吃饭的“会馆” , 既解决了学子们的住宿问题 , 有加大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为自己的“善行”取得好名声的同时 , 也可以趁机拉拢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为自己所用 , 实在是一箭四雕之计 。进京赶考 , 的确是寒门学子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