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四行为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 。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 。”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 。”杨甫德告诉采访人员,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 。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杨甫德说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 。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杨甫德说 。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 。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 。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 。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
【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四行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