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角星”照亮孩子荣誉的天空

入园后的桐桐 , 对“五角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 以至于家园联系手册上 , 连续两个月的精彩瞬间记录都与“五角星”有关——
十月份记录:今天午饭时 , 桐桐表现得很好 , 能一口饭一口菜地吃 , 老师当场就表扬了她:“桐桐 , 你真棒!能自己吃饭了!”结果桐桐淘气地对叶老师说:“老师 , 今天你可以给我五角星吗?”
十一月份记录:“桐桐 , 老师喂你吃饭好吗?”“不要 , 桐桐要自己吃!”啊呜啊呜 , 桐桐吃得可香了!吃完饭 , 桐桐走到韩老师面前 , 大声说:“给我五角星 , 我表现很好!”
此之外 , 桐桐对于五角星的钟爱甚至延伸到了家里 。小家伙从幼儿园回家后竟然天天晚上缠着要爸爸奖励她五角星 , 爱女心切的爸爸手头没有五角星 , 便心生一计 , 用笔在纸上画五角星 , 剪下来再“奖励”她 , 小家伙竟然也乐得屁颠颠的……
两岁以后的孩子 , 已经逐渐从复杂的情绪中分化出自豪感、羞耻感甚至道德感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 同时 ,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 , 他们还渐渐学会了把自己作为主体的人来认识 , 出现了初步的自我评价 。然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是依从性的 , 年龄越小 , 这种特征越明显 。
也就是说 ,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常常是以他人的贬褒为转移的 , 如果别人说她好 , 说她乖 , 说她能干 , 她就觉得自己很好很乖很能干 , 从而感到自豪 , 认为自己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如果别人说她不听话、没本领 , 她也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差 , 甚至一无是处 。
因此 ,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 相对可取的教育方式是以正面表扬为主 , 让孩子在正向的引导中调节自己的行为 。相反 , 经常性的负面评价信息 , 会让他们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 , 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 影响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
由于还不懂得在独立的自我肯定中寻找积极情感体验 , 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五角星”等实物便成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孩子这种对良好情感体验的追求和自我评价心理的不成熟性 , 为我们利用“五角星”之类的“正面”刺激物去引导他们的行为提供了方便 。
比如 , 习惯的养成 。如果我们期待孩子养成坐在餐桌前乖乖进食的习惯 , 就可以在孩子主动做出这种行为后用“五角星”予以强化 , 甚至以五角星为诱饵 , 诱导孩子完成相应的行为 , 直到“习惯成自然” 。
比如 , 道德行为的规范 。每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 , 就给她贴一个“红五星” , 做了一件“坏事” , 就贴个“黑五星” 。为了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 可以约定 , 每件“坏事”产生的“黑五星”记录 , 可以用5件“好事”来抵消 。如此便可以把孩子对五角星的追求跟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联系起来 。
值得注意的是 , “五角星”的运用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