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恋母”或“恋父”吗( 二 )


2岁以后:依恋对象伙伴化
宝宝变得“老道”多了 。经过反复的验证,他发现自己的看护者只不过是暂时离开,是不会抛弃自己的,于是,他安安心心地把“看护者”变成了自己的交往伙伴,很“大方”地允许这个“伙伴”去干一些他自己的事情 。同样道理,这个“伙伴”就是与宝宝朝夕相处的看护者,可能是妈妈、爸爸,也可能是其他人 。
一般情况下,母亲是婴儿的主要看护者,因此研究者把孩子的依恋对象定位为母亲,在“母婴关系”和“恋母情结”上做的文章特别多,所以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只依恋妈妈和爸爸,尤其是妈妈 。事实上,“恋母情结”是指依恋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孩子对“主要看护者”的依恋 。如果孩子很小就被其他人养育,他就可能对妈妈之外的人产生依恋“情结”,这种情况在当代越来越普遍 。
农村里有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城市里有很多高学历父母在国外留学,成了“留守一族”的小宝宝便对父母以外的其他看护者产生依恋情结,因此也健健康康地成长了 。
帮宝宝从“单恋”走向“多恋”
现在您一定明白了,陈女士儿子的表现属于正常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必担心他出现病态 。当然,再正常的问题也是问题,我们还是要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一个个“关卡” 。
如果孩子长期依恋固定的对象,必定会限制他的社会性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合适的环境,让孩子由“单恋”发展为“多恋”,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 。
让宝宝多与人接触
单元式楼房的居住环境本就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减少,加上新妈妈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以后,年迈的老人或年轻的保姆常常成为孩子的主要看护者 。他们出于种种顾虑,可能长时间足不出户,即使偶尔出去也是“特立独行”,把孩子紧紧抱在手上,很少让孩子与小伙伴产生足够的互动 。而这段时期恰恰是依恋关系发展的第二、三阶段,直接关系到对孩子将来是否能形成开朗大方、善交际的性格 。
所以,请有意识地带孩子走出家门,多与人接触 。
多参加亲子活动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发展亲子关系的机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与家长在这里一起游戏、学习,这对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很有好处 。而且,孩子以后入幼儿园时,会发现幼儿园教师和亲子机构的辅导员很相似,这种熟悉的感觉能减少孩子适应上的困难 。
幼儿园老师像妈妈
两三岁的孩子刚入园的时候,都要经过分离焦虑的考验,家长不要总是“心太软”,发现孩子哭闹就与他“缠绵不已”,要“该分手时就分手” 。同时要多与老师沟通,告诉老师孩子的生活习性,让老师与孩子尽快建立起亲近感,另外,多给孩子讲讲“老师像妈妈一样爱宝宝”之类的话,帮助孩子把依恋对象转为幼儿园老师,然后,跨过这道门槛,孩子的天地就变得开阔了 。
晏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