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儿童教育10大误区

毫无疑问 , 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 , 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 , 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

误区一
许多父母认为 , 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 。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聪明 。
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 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 , 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
误区二
毫无疑问 , 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 , 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 , 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
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 。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 , 而是太多了 。在很多家庭中 , 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 , 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
误区三
如果真是如此 , 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 , 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 , 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 , 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
误区四
【盘点儿童教育10大误区】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 , 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 , 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 , 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
那么 , 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 , 那些儿提时代曾经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 , 相反 , 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 , 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 , 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 , 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 , 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
误区五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很多人认为 , 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 , 婴儿一出生 , 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 。其实不然 , 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 。实践证明 , 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秋冬 孩子怎样可以不感冒 鸡蛋+米汤 比牛奶安全? 冷空气下的宝宝鼻涕问题 支招 如何对付不听话宝宝 给宝宝用药小心8种失误 启示录 让孩子有一口靓牙 宝宝肾结石该如何治疗? 秋天到 , 小儿易受腹泻扰 出游 孩子压抑 7面镜子观观看
误区六 , 一定会在小时侯表现出来
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 。阿尔伯特 , 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 。结果表明 , 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 , 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 , 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