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常识

磁州窑产品胎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 , 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 , 呈红褐色 。白釉普遍带奶白色 , 不太透明 。均使用化装土 , 器内一般多挂釉 。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 , 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 。在装饰工艺上除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 , 所用装饰题材丰富 , 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 , 跷球等等 。线条流畅 , 风格豪放 , 富有民间生活情趣 。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和民谚警句等 , 作为纹饰也颇具特色 。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常识

文章插图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
在中国北方制作陶瓷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 即制瓷原料、水源和燃料 。磁州窑作为宋代制瓷中 心自然也离不开这三条件 。在《观台磁州窑址》中对这一地区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有所记述 。
宋代是瓷器发展的巅 峰期 , 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最 具代表性 , 这两大民谣 , 有很相似的特征 , 但是实际上各具特色 。公园1126年冬天 , 金兵攻破了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 金兵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北宋宣告灭亡 , 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为了躲避战乱 , 大批中原工匠 , 到长江以难避难 , 磁州窑窑区的工匠 , 迁居到江西、安徽 , 和浙江一带 。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窑在唐代和五代时已经烧造瓷器 , 宋代晚期 , 因为磁州窑工的迁入 , 也开始烧造大量白地黑花的瓷器 , 如今专家在划分窑系时就将吉州窑划分到磁州窑体系之下 , 宋代后期 , 因为龙凤图案 , 进一步被皇 家垄断 , 所以磁州窑常见的龙凤纹瓷器、在吉州窑瓷器上已经很难见到了 。取而代之的是奔鹿、鸳鸯等 , 象征祥瑞的图案 。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常识

文章插图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
磁州窑的胎釉
黑白对比 , 强烈鲜明 , 图案十分醒目 , 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 , 以图案的构成形式 , 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 ,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 , 生动无比 , 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常识

文章插图
宋磁州窑龙纹花口瓶
国外学者始终对磁州窑有着浓厚的兴趣 , 除前面提到的霍普逊、卡尔贝克、麦德丽、司瓦洛、小森忍、奥田诚一、小山富士夫等人外 , 还有尤莫伐播靳斯、魏利阿姆斯夫人、上田恭辅、中尾万三以及后来的日本人长谷部乐尔、美籍日本人蓑丰等 , 对磁州窑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 提出过许多假设及其论证 , 并写有多部论著 。其中 , 较早的小森忍在中国陶瓷编年史中将磁州窑划为邢窑的一个支派;魏利阿姆斯夫人则从制瓷技法及艺术方面将磁州窑归纳十四个方面的特点;长谷部乐尔氏写出第 一部磁州窑研究专著《宋代的磁州窑》和《磁州窑》 , 较系统地综述过去的研究成果 , 对磁州窑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技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 尤其是对磁州窑的各种装饰技法进行分类并做了编年;上田恭辅纠正之前日本人普遍认为铁锈花来源于朝鲜的错误 , 明确指出彭城就是磁州窑的故乡;蓑丰则将磁州窑装饰技法划分为19类 。这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走在了磁州窑研究的前沿 , 推动着磁州窑的研究 。1981年 , 日美英加等四国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举行“磁州窑国际讨论会” , 并将四国收藏的磁州窑精品在美国各地举办专题性巡回展 , 同时出版磁州窑图录和《国际磁州窑讨论会论文集》 , 在国际上掀起了磁州窑研究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