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忧虑的几种特殊行为( 二 )


对孩子依恋他的心爱之物一般不要干涉,更不应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孩子的依恋物 。如果孩子对依恋物显得过分紧密,例如:不能分离哪怕是几小时、脏了不让洗、找不到不能入睡、破旧了不肯扔等等,则可适当限制或采取措施 。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清洗,准备两个一样的“宠物”交替使用或备用,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来说服孩子不要将容易掉毛的长毛兔子放在吃饭桌上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清洁和安全 。
以头撞击,脑子有毛病吗?
很多孩子在婴幼儿期有击打自己身体的现象 。不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可能用头或手敲击桌子、床、墙 。父母会惊讶地发现,宝宝高兴的时候突然击打自己胸部或是扇打自己稚嫩的小脸,这种现象与孩子的发育特点有关,一般情况是正常的、无害的 。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有节律的撞击,如睡觉前用头“砰砰”地撞击几下床垫 。这是因为婴儿在6个月左右发展起节奏感,如随着节奏感强的音乐躺在摇篮里踢来踢去,他们很喜欢节奏,也逐渐会制造出一些节奏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设法造出各种不同的节奏,例如:有节奏地发音、“砰砰”的敲击、摇头、扭动、在床上反复地上下蹦,节奏可以使他们感到愉快或是缓解不愉快的情绪 。他们在进行这些事情时,往往显得自得其乐,全然不顾家长是多么担心他们会伤害自己,有时越是看到家长担心的样子,他们反而越得意 。阅读:热点:纠正宝宝午睡“自慰”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是快乐的,而且发育一直是正常的,就不必忧虑孩子的脑子是否有毛病、心理是否有问题 。正常的孩子一般不会撞伤自己,这种有点危险的自我安慰的方式,一般几个月就过去了 。不过,家长也要注意是否有意外性的危险 。如在撞击的物体上是否有尖利的东西;防止孩子过于兴奋,不小心摔到床下 。如果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在语言和行为表现上有异常,或是经常情绪不好,则应尽快就医 。
婴幼儿在各个发育时期充分显示着自我的特点,不要奇怪他们还有什么本文未提到的自我安慰方法 。这些现象大都是阶段性的,一种现象可能持续几星期、几个月,或更长 。如果无害就顺其自然,如果有潜在的危险,就设法以有益、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
如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转移孩子注意力的策略:
1.给孩子一个让他感兴趣并能动手玩一会儿的玩具 。
2.与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如拍手、传球、玩偶表演等 。
3.给孩子做睡前全身按摩或捏脊 。
4.给1--2岁的婴儿可做床上的被动操 。
5.可用随时发生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如倾听窗外鸟叫或汽车声、看下雨等 。
6.当注意力只能暂时被转移时,不妨连续多用几种方法,千万不要气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