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
首先,习惯是注意的结果 。
习惯依赖于本能、习惯和价值这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 。本能使得人们注意那些与生存紧密相关的事物;在生活中,人们获得了习惯,并开始学会忽略一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价值则指导人们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 。
本能、习惯、价值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会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 。在指导注意力分配的过程中,比如,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去打网球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复习功课 。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选择 。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条件 。
第二,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
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比较为公众认可的一种看法是:行为、环境、个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根据这一观点,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主动地以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引导主体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三,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 。
对此,柏拉图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调节的调节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
人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 。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
第四,习惯是动力定型 。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通常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 。最低的层次处于不自觉阶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习惯;第二个层次开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也是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这时达到了类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 。
比如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认真地听讲,学习中耳、眼、手、口并用;自我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需每天监督孩子学习,他们自己也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了 。
简单地说,习惯是通过对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 。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 。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 。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习惯是怎样形成的】比方说,一个孩子可以经由两种途径养成早起锻炼的习惯 。
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外部强化,即父母在孩子偶然早上起床锻炼时,及时加以赞扬和奖励,以后每当孩子早起锻炼的时候父母都这样做,多次强化以后,孩子的这种行为便能转化为习惯 。
不过,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进行外部强化时,所施加的奖励或鼓励不仅仅要符合孩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
-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 孩子的淘气不是问题
- 孩子常和父母分离,关系会疏远吗?
- 如何帮助孩子作好学前心理准备
- 如何对待孩子的倔强——蒋碧艳回答
- 孩子高质量睡眠的秘诀
- 给孩子煎制中药要量少而浓
- 问这问那的孩子烦不烦
- 孩子为什么要拿着东西才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