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鉴定,是科学还是艺术?

【钧窑鉴定,是科学还是艺术?】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 。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窑变的特殊 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 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

钧窑鉴定,是科学还是艺术?

文章插图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 。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 。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 。
钧窑瓷器的窑变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重要类别,因为它的存在使得中国瓷器的艺术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也因为钧窑窑变造就了中国瓷器艺术的鬼斧神工 。
钧窑鉴定,是科学还是艺术?

文章插图
宋代钧瓷釉质莹润、含蓄,呈乳浊状,有着绚丽多姿的审美风韵,“似玉、非玉、胜于玉”的审美体验,使之成为皇 室的尤物 。表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的民族气艺,和温文尔谦做人的品质 。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 。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 。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
钧窑鉴定,是科学还是艺术?

文章插图
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 。
要说谁是宋瓷中的小妖精,那非钧窑莫属了 。钧窑明明是属于北方青瓷系统的一支,但和其他清淡含蓄的宋瓷相比,却做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真的很不高古 。但也可能正是因为钧窑既有高古的典雅,又兼具明清的绚烂,因此无论在高古界,还是明清陶瓷史中,存在感都颇高,而且钧窑因为极 具冲击力的釉色表现,也大大降低了现代人欣赏钧窑的门槛,从这几年钧窑在拍卖会中的表现,我们就能看出,市场对这类瓷器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