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蛋壳心理找一个出口


给孩子蛋壳心理找一个出口

文章插图

新闻索引:广东云浮市云安县六都镇南乡大围村女孩小莹,因家里穷困,觉得一直被村民瞧不起,十分自卑 。于是,从2004年11月8日开始,小莹先后在大围村纵火16起,烧毁村民多间草屋……
惊诧悲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孩子纯净的心灵外,要围裹住一层蛋壳,令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与人沟通?为什么这层蛋壳又是如此脆弱,在外来压力下,轻易地破碎?基于此,我们特策划了本期专题——
心理医生的话 这些心理脆弱的孩子们
●文/袁荣亲
“蛋壳心理”是一种值得家长警惕的心理现象 。具备这种心理的孩子,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同时又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退缩,孤僻,与人交往时表现为偏激,敏感,甚至敌对,会采取攻击、报复的行为去解决与别人发生的冲突 。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到6岁和12到13岁这两个年龄段,也就是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 。这两个阶段都处于转折时期,孩子自身的成长变化让他变得困扰和混乱,因此,在心理上必然要形成“自我统合”,完成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适应 。成功的“自我统合”,人格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而当孩子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表现为不平衡及不稳定,又不能在外力作用下顺利地化解这些心理毒素、帮助他跨越这一心灵的“危险地带”,那么任何一根导火线都会把他推向深渊,只是因导火线的不同,当事者性格类型的不同:事件爆发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会采取在别人或别的东西上施暴的方式泄恨,有的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以求解脱 。
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从第一个行为开始的,而家庭则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父母是他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 。如果孩子第一次遭到嘲笑,与父母诉说时,父母能够耐心地倾听并且细致地给予分析引导,那么孩子的这种主动交流行为就会得到鼓励和支持,下次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 。如果这种行为反复运用、反复得到支持和鼓励,孩子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积极交流的习惯,并迁移、运用在今后生活的各种境遇之中,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
而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父母的误解否定甚至误导,则易导致缄默其口、闭锁心灵,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就会采取敌对、报复、攻击性的行为去应对别人,尤其是给他带来伤害的人 。
你的孩子有“蛋壳心理”吗?
●文/ 范国平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家长所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直面社会、独立人生的准备 。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还有身体、心理的,让孩子从小懂得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如何自我调控 。
下面10个题目设计用来测验3-6岁儿童的“蛋壳心理”状况,对照实际生活情景填写(在对应的词语上打“√”),填完后按照题后的提示计分 。
1. 如果孩子乱丢垃圾、弄脏刚穿的衣服等,你们是否会批评他(她)?
极少 有时 经常
2. 孩子因要求被拒绝或者被批评后,是否会哭泣较长时间?
极少 有时 经常
3. 玩智力游戏失败后,孩子是否不愿意重新玩下去?
极少 有时 经常
4. 聚会时,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更出众,孩子是否会吵着要回家?
极少 有时 经常
5. 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是否难以说服他(她)改变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