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扫描( 二 )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 。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 。王有鹏等自拟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基本方药为栀子50克,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00克,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40克,朱砂、冰片各25克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 。每日服3次,温水送服 。2月~1岁者0.125克~0.5克;1岁~3岁者0.5克~0.75克;4岁~12岁者0.75克~1克 。在治疗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 。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屈弘宇使用凉膈散合导赤散治疗患者40例 。其组方为:芒硝3克(冲服)、大黄5克(后下)、甘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细辛3克、黄连3克、生地黄15克、薄荷10克(后下) 。如病儿有发热加石膏50克(先煎)、柴胡10克、知母10克 。同时对照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剂)进行比较 。服药5天后,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治愈率90%;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18例,治愈率55% 。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 。肖达明等自拟清心导赤散加减治疗患者30例,疗效满意 。药物组成:生地黄、滑石、板蓝根各15克,金银花、白鲜皮、苦参各10克,牡丹皮、竹叶、通草各6克,黄连5克,灯心草5扎,生甘草3克 。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 。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 。张民肃自拟解毒泻心汤加减治疗患者30例,方用黄连、竹叶各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大青叶15克,滑石12克,苦参8克,生甘草3克 。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佩兰、薏苡仁;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 。同时对照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维生素C口服,重症患儿同时给予青霉素或先锋霉素V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
此外,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 。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 。李向东使用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6克、砂仁(后下)2克、神曲6克、麦门冬9克、芦根9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疗效满意 。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
外治方法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有不少医生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 。倪振华在内服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对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 。其中26例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另37例除口腔用药外,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宋阿冬采用舌疮散治疗口咽峡部的疱疹 。方药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黄1克 。上药共研细末,先取金银花20克、甘草10克,加开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清洗患处或含漱口腔,而后将以上药末涂于患处,每日3~4次,治疗后患者口腔疱疹明显好转,能进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