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独树一帜的艺术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 , 大多是口大足小 , 形如漏斗 。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 , 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 , 釉水上薄下厚 , 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 。造型敦厚古朴 , 线条自然 流畅 , 修坯随意大方 , 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 , 胎釉稍薄 , 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 , 过份灵巧 , 古韵不足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独树一帜的艺术

文章插图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独树一帜的艺术】建窑的黑釉 , 是一种析晶釉 , 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 , 而建盏口沿部分的釉层比较薄 , 所以 , 会呈现出褐红色 , 有的则是近似芒口 。
建盏在宋代得到风靡 , 一度达到文人墨客人手一只的程度 , 每个阶 层都对建盏情有独钟 。苏轼、欧阳修、陆游这些文豪名流  , 都在吃茶的过程中 , 留下了歌咏建盏的诗句 , 记录下他们以盏会友的事迹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独树一帜的艺术

文章插图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建窑釉面斑纹都是在龙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 , 它们属于铁钙系结晶釉 , 须在1300度以上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这类结晶釉非常敏感易变 , 难以控制 , 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 , 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的并具有美丽斑纹的优 秀建盏非常困难 , 即使现代也难掌握 , 所以古今中外 , 优 秀的建盏非常稀 少 , 市面上难得一见.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 , 各地的仿烧者甚多 , 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 , 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 , 还有江西的吉州窑 , 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 , 形成了以建窑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 , 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 , 亦称建盏 , 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 , 颇受文人喜爱 。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 , 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 。建阳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 , 因而胎色深黑坚硬 , 有"铁胎"之俗称 , 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 。盏内外均施黑釉 , 外壁釉不到底 , 露黑色胎 。黑釉盏以铁结晶形成的斑纹为饰 , 呈条状晶纹的称兔毫 , 有黄、白两色 , 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 , 也有呈油滴结晶状 , 宋人称鹧鸪斑 。铁结晶呈油珠状的称为油滴 , 更有少数窑变花釉 , 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 , 尤为珍贵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独树一帜的艺术

文章插图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建盏造型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格力量的审美理想 , 是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 提倡物为人所用 , 物为人服务的积极世界观 , 其中蕴含着的以人为本、自尊自爱、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思想境界 , 直到现在仍具感染力 , 值得我们重视 。
建盏的釉色表现以黑釉为主 , 又因所采用的釉料成分 , 加上烧结温度和气氛的变化 , 以铁结晶在高温之下自然形成的斑纹为饰 。由于传统建盏的烧制都用正烧 , 故口沿釉层较薄 , 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 , 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 , 故有挂釉现象 , 俗称'釉泪'、'釉滴珠' 。垂釉欲滴给建盏一种美人梨花带雨的动人姿态 , 这也是建盏的主要特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