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鉴真”与“鉴伪”

在高温烧制下 , 建盏釉水大量向下流动 , 口沿处的釉较薄 , 并且多呈黄褐色 , 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 , 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 。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 , 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 。

宋代建盏“鉴真”与“鉴伪”

文章插图
建盏胎质的基本特征是含砂粒较多 , 使得建盏胎质较为粗糙 , 用手摸露胎处的时候 , 能明显感觉它粗糙的手感 。它的截面分为黑色、灰黑色、黑褐色 , 这也是因为它含铁量较高的原因导致的 。
建盏器物之美 , 可以巧妙在于每一处线条 , 从而把装饰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 。至于釉色之美 , 更是离不开线条 。手里拿着一只建盏 , 或金 , 或银 , 或蓝 , 或紫 , 不断变化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鉴赏眼力自有提升 。
宋代建盏“鉴真”与“鉴伪”

文章插图
从烧制建盏的工艺特点可知 , 烧成一件优 秀作品 , 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 , 尤其在宋代.当我们走进古窑遗址 , 那令人惊讶的如山包状的废弃物堆积就不难看出这一点.那么建窑艺人为什么要烧制这种难度大 , 成功率低的茶碗呢?无疑 , 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 , 是驱动建窑发展的根本原因 , 建窑的历史与斗茶历史息息相关.
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 , 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 , 是宋代最 佳"斗茶"用具之一 。此外 , 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 , 受到宫廷青睐 , 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 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
宋代建盏“鉴真”与“鉴伪”

文章插图
以黑釉瓷器 , 尤其是所谓“兔毫盏”所代表的建瓷 , 应当说集中地代表了宋元时期福建瓷器所独具的地方特色 。建瓷的勃兴当与北宋时期包括徽宗赵佶在内的上 流社会“斗茶”之风盛行有关 。宋徽宗《大观茶论》曾说:“盏色贵青黑 , 玉毫条达者为上” , 可见连一朝天子对建瓷也极为赏识 。加之在宋代 , 福建北部的建州、南剑州
【宋代建盏“鉴真”与“鉴伪”】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 , 兴盛于两宋 , 成为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 为当时皇 室御用茶具 。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窑 , 故称为建盏 。由于宋代饮茶文化的变化衍生了建盏作为一代茶器的辉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