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不仅稀有,鉴别方式也不简单!

建窑 , 兔毫建盏 , 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 , 温润晶莹 , 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 , 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 , 闪闪发光 。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 。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 , 兔毫为上 。”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 , 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 , 打出春瓮鹅儿酒 。”杨万里 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 , 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 , 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 , 宜黑盏 ,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 其坯微厚 , 糒之久 , 热难冷 , 最为妥用 , 出 他处者皆不及也 。”

建窑建盏不仅稀有,鉴别方式也不简单!

文章插图
宋代“斗茶”成风 , 文人咏茶成趣 , 对建盏推崇备至 , 客观上刺激了当地建窑的生产和各地的仿烧 。整个福建南至德化、北至武夷皆有烧制 , 另外江西、浙江、江苏、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皆有仿烧 , 这么多窑口的参与大大丰富了黑瓷 , 但也给后来确定建盏的窑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随着1960年10月和1977年5-7月 , 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及历史系考古专 业、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芦花坪窑址进行的二次科学发掘 , 以及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县博物馆联合对大路后门、营长乾和庵尾山窑址进行的大规模发掘 , 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已经基本摸清 , 并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建盏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建盏是为茶而生的器物 , 与建茶一同进贡 , 一同兴盛 , 一同衰微 。建茶罢贡 , 民间饮茶习俗也彻底改变 , 散泡法全面替代点茶法 , 建窑也彻底断烧建盏 。
建窑建盏不仅稀有,鉴别方式也不简单!

文章插图
建窑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 , 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 , 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 。建窑胎含铁量高 , 一向有“铁胎”之称 , 胎体厚重 , 呈黑灰色、紫黑色 , 胎质粗糙坚硬 , 露胎处色沉而无光 。釉质刚润 , 釉色乌黑 , 器物内外施釉 , 外釉近底足 , 足底无釉而露胎 。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 。其造型口大足小 , 形如漏斗 , 有敞口和合口两种 , 以敞口为多 。底为浅玉环圈足 。
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 。唐代始创烧 , 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 , 至清代而终 。.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 , 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 , 烧制了专 供宫廷用的黑盏 , 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 。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 。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 。它的胎体厚实、坚致 , 色呈浅黑或紫黑 , 器型以碗、盏为主 。民间名窑—建窑
建窑建盏不仅稀有,鉴别方式也不简单!

文章插图
建窑兔毫茶盏:黑釉茶盏多藏于佛寺 , 用之奉茶以养身心 , 茶盌质朴素雅 , 合适作为供佛仪典之器 。盏沿下一圈微敛 , 为持用方便而设 , 胎厚扎实 , 保茶汁温热而不烫手 , 釉黑润亮 , 托衬宋时点茶击拂茶水后 , 所得茶面细沫 , 白黑相映 , 瞬息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