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重度弱智儿童课程

优化中重度弱智儿童课程
【优化中重度弱智儿童课程】优化中重度弱智儿童课程日期:2005-02-08  地址:  作者:陆振华优化中重度弱智儿童课程
开发中重度弱智儿童潜能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重度弱智儿童的教育安置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中、重度弱智儿童是指经过“心理测量专业技术人员”测试,智商(IQ)在54――25之间的学龄期儿童 。一般意义上讲的弱智儿童是指智商在70以下的学龄儿童,这是我国特殊教育中广义上的弱智教育的对象 。可是,随着特殊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这种定位下的弱智教育对象实在太大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无所适从 。从学龄儿童的弱智程度来看,应该分为:轻度智力落后(IQ在69-55之间)、中度智力落后(IQ在54-40之间)、重度智力落后(IQ在39-25之间)、极重度智力落后(IQ在24以下)分类进行 。对这类弱智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适合于他们的课程结构、教材及教材教法,使他们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
    我校从一九七五年建校,具有二十八的聋教育历史 。一九九五年开始增设了弱智教育部、开办了培智班,至今已有八年,在社会上有着较好的声誉 。在八年的弱智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在弱智儿童社会实践能力、轻度弱智儿童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但是,对中、重度弱智儿童的教育起步还较晚,时间较短,对这类弱智儿童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及教材使用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从 二00二年九月起,我校将弱智儿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的班级进行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更能适应这类特殊对象,使得他们口语表达、书面语交流、社会交往等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一、研究目标
    促使中、重度弱智儿童在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心理、身体素质、社会交往、自我服务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更好地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融入社会主流 。
摸索中、重度弱智儿童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应用研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
    总结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的成功案例,更好地指导今后弱智教育、教学工作 。
二、研究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针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身心及语言发展特点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为中、重度弱智儿童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实践性原则:根据现行弱智教育教材和课程设置,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中、重度弱智儿童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地方教材(也称校本教材) 。
    整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兼顾中、重度弱智儿童两个方面,着眼提高整体素质 。
三、研究对象
现本校培智部中度班、重度班和浒浦中心校培智班,其中浒浦中心校培智班是中重度混合班 。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 。
    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专著,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经验论文,依托理论,借鉴经验 。
    实验法:在弱智儿童教学班中分别对中度教学班、重度教学班及混合教学班,除选定现行的培智学校教材外,着重组织进行地方试用教材的实验研究,以求在实践中探索成功的经验 。
观察法:在中、重度弱智儿童教学班,教师要及时观察并做好个案和整班状态记录,为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提供依据;要不断积累资料,并做好资料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