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宝宝的“不安” ?

宝宝学会说话以前 , 有很多行为和表达都会让父母困惑不已 。譬如宝宝们总喜欢要妈妈抱着 , 即使会走路了 , 也常常赖在妈妈怀里 , 一放下就会嚎啕大哭 。有的人觉得这是孩子撒娇 , 可有的人却说是宝宝缺乏安全感 。到底孰是孰非?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让我们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的经验之谈 。
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
饿了有得吃 , 渴了有得喝……从孩子一出生 , 养育者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 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 , 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据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 , 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岁半前的婴幼儿必须完成的任务 , 在此基础上安全依恋感(即寻求与保持和养育者之间身体亲密联系的倾向)才会随之而来 。
然而 , 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满足宝宝的需要 , 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误读 , 譬如宝宝因为饿而哭闹 , 养育者却以为他要拉尿 , 这就会使宝宝产生一些不信任感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说 , “需求”和“满足”之间存在小小分歧其实是恰当的 , 过于周到的照顾对宝宝反倒没有好处 。但若分歧较大 , 譬如少女妈妈不懂得照顾宝宝 , 或者因为身心疲惫、压力大而无心顾及 , 又或者对宝宝的态度一会亲热一会冷淡 , 都会导致宝宝产生不安全感 , 具体表现为喜欢啼哭、不敢探索、语言及行动进步缓慢、看到陌生人紧张等 。
抚养困难的宝宝更易不安
【你了解宝宝的“不安” ?】邹小兵主任说 , 从目前来看 , 大部分的养育者都很疼爱孩子 , 能够很早就和宝宝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恋的良好关系 , 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可以完全画上等号 。“有些父母跟我说 , 明明对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 , 宝宝还是很难带 , 动不动就哭 , 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 , 每个宝宝的个性特征、气质都不相同 , 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否吻合 , 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