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海运背后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二 )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指出,中国贸易在全球贸易的比重从原来的16%上升至20%,造成大量海运集装箱集中从中国出口输送全球 。海运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可以说,当前的运价也反映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外贸的需求 。但同时,也造成了集装箱进出口的严重失衡 。
可是运力恢复需要时间,即便航运公司根据需求端的变化,立即通过个别航次换大船,以及暂缓或取消部分停航等方式恢复运力都需要时间 。截至2020年12月底,跨太平洋航线市场周运力已接近53万TEU,同比提高了约25.6%,已经达到历史峰值 。不仅仅是跨太平航线,其他航线的运力也在加速恢复,以供应需求市场 。
中国船东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集装箱船舶的空置率已从2020年一季度的12%,下降至当年10月份的1.5% 。全球集装箱为23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运力,除个别在船厂大修,其余都已投入航线,运力、箱量投放已经达历史最高位 。
全球权威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和Drewry提供的运力供给及货量需求的第三方数据,2016年,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2033万标准箱,全球班轮货运量为1.95亿标准箱 。2020年,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2388万标准箱,预计全年班轮货运量为2.15亿标准箱 。5年运力增长了17.5%;货量仅增长了10.3%;年均运力供给增幅为4.3%,年均货运量需求增幅仅为2.6% 。
也就是说从数据看,市场上的运力供给理论上应该是充分的,运价应该是平稳的,缘何还会出现“暴涨”情况?这就不得不提起影响运价的复杂因素 。
被疫情打乱的产业链
“梳理2020年大起大落的航运物流市场,里面有很多关键性因素”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吴冰青表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市场低迷 。后因疫情防控有力,第二季度国内全面复工复产,生产迅速恢复,运输市场需求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生产的防疫物资大量运往世界各国、一季度积压的货物需要出运、以空运方式运输的货物因客运航班取消转向海运等等 。
吴冰青表示,随后由于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美国市场的需求出现反弹,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市场 。“当前,由于美国和欧洲市场补充库存的需求持续增加,船舶、集装箱、集卡等运力不足,而且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控制,在欧美澳新等目的港劳动力短缺,港口、仓库、堆场、内陆运输等各个环节操作效率显著降低,这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 。”
其实航运业也可以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大量工种需要人力 。不仅在运输过程中,运输两端的港口装卸,货物在仓库堆场进出以及在内陆流转等环节也都需要大量人力 。虽然在中国的港口、运输恢复畅通,但随着国外疫情严峻,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正常生产秩序遭到破坏,海外港口拥堵加剧,集卡、仓库、铁路等也因疫情影响出现严重拥堵 、延迟,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效能降低 。一味地通过增加船舶运力、集装箱的供给量,恐怕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
据悉,2021年新年初始,美国最大的港口洛杉矶再度陷入严重拥堵中,大批船舶在码头排队靠泊 。据南加州海洋交易所上周报告,有34艘集装箱船停泊在圣佩德罗湾,破了上个月23艘抛锚记录 。还有五艘船即将到达,四艘将在洛杉矶或长滩港口停泊,海洋交易所报告称,常规锚地已满,一些应急锚地也被占用了 。由于地面运输供应链拥挤,从码头运走集装箱的时间延长,这意味着在洛杉矶和长滩将在未来几天内没有集装箱船停泊的空间,船舶平均等待时间预计增加至两周左右 。
除了美国,英国费里克斯托港,大风天气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工班严重短缺使码头操作效率下降40%以上,堆场拥挤,箱子流转极不顺畅,加之圣诞+新年双节影响,平均等泊时长超过12-14天,在泊超时严重,经常超时1天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