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保险资管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二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监管评级体系增加了评价指标的包容性和平衡性,考虑到保险资管公司个体差异较大,在服务第三方保险资金指标、信息系统资源投入等指标设计上,按照行业排名和相对占比两项孰高原则进行评分 。
奖优罚劣:“好孩子”和“坏孩子”待遇不同
根据监管评级得分,监管部门将保险资管公司划分为A、B、C、D四类机构 。对于不同类型机构,将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产品创新、现场检查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
一方面,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的A类公司,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定期监测各项监管指标,通过会谈和调研等形式,掌握最新的风险情况,并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业务审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
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弱的C、D类公司,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在业务上做“减法”,必要时依法采取暂停业务资格、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审慎监管措施 。
【重磅!保险资管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为了更好地向市场和机构传递政策信号,体现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银保监会还在评级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置了调整项指标 。
一方面,对于被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被交易市场及自律组织采取纪律措施的机构,相应扣减一定分数,对于出现特别重大风险事件的机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定为D类 。
另一方面,将业外资质、资产管理规模、服务业外资金、单位管理资产利润率等列入加分项,鼓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和“专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经营公司发展 。同时,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 。
据了解,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评级结果与监管政策衔接,加强评级结果运用,确保分类监管措施切实落地,维护监管评级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 。
保险资管大佬权威解读:监管评级标准既是“主标尺”,更是保险资管公司“体检工具”
对于国内保险资管机构迎来的首个监管评级体系,业界大佬怎么看?对保险资管公司未来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采访人员第一时间采访了平安资产董事长万放、泰康资产总经理段国圣、华泰资产总经理杨平等多位保险资管业大佬,他们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 。一起来看看大佬们的新鲜观点 。
平安资产董事长万放:保险资管业有了合适的“统一度量衡”
在平安资产董事长万放看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保险资管行业正式进入了分类监管的时代,必将为行业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一是,保险资管行业终于诞生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统一度量衡” 。业内首次就机构综合评价标准达成一致共识,增强了保险资管公司间的可比性,有助于行业齐头并进 。
《办法》充分考虑了保险资管行业的独有禀赋,也兼顾了国内资管机构的共性 。设置五大评级维度,在五大维度项下,又进一步细化了一二级指标,在指标描述、权重分配、档位划分等具体设置上,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
一方面,制定过程中广泛采纳机构意见,收集行业数据作评测,确保行业代表性、普适性;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领先实践经验,有机融入评级体系,树标杆,明典范,确保评级体系的先进性 。
因此,万放认为,这套监管评级标准不仅是全行业行为规范的“主标尺”,更是各家保险资管公司的“体检工具”,有助于机构发现问题,查缺补漏、找准定位、看齐标杆,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