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保险资管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_原题为:重磅!保险资管进入分类监管时代,A类机构获扶持、CD类机构被关注,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有多大能力干多少事,“差异化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近年来贯穿于整个保险行业发展,并且正在往细分领域延展 。上海证券报获悉,今日,银保监会对外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宣告保险资管行业正式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
根据监管评级得分,保险资管公司将被划分为A、B、C、D四类机构 。对于不同类型机构,监管部门将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产品创新、现场检查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如,A类机构将获适当支持,C、D类机构被加强监管力度 。
上海证券报第一时间采访了平安资产董事长万放、泰康资产总经理段国圣、华泰资产总经理杨平等多位保险资管业大佬 。他们一致认为,针对不同类型机构,匹配差异化的监管指导和政策空间,意在严控行业风险底线的同时,又可最大限度激发机构活力,增强行业和机构向最高标准看齐的内生动力,影响积极而深远 。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设置了一年的试运行期,以引导行业对照评价指标做好评级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强监管”和“人性化”的兼顾 。保险资管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即一年一评 。
改革动力:传统混同监管模式存在弊端
《通知》的出台,意味着保险资管行业将从传统的混同监管模式,转变为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模式 。
之所以改革,主要源自于以下动力:
首先,保险资管行业经过十余年发展,现有的28家保险资管机构在受托规模、投资能力、管理风格等方面出现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而传统的混同监管模式逐渐带来了影响效率、增加成本的问题 。
其次,进入大资管时代,起跑线统一,给各参与主体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保险资管机构虽起步不晚,但市场化程度不足,销售能力等短板待补,急需政策“指挥棒”推动机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强化合规经营意识 。
而实施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既能避免过去混同监管带来的问题,增强保险资管公司间的可比性,推动行业齐头并进;又能清晰确定监管重点,丰富机构监管工具箱,有利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率,同时促进保险资管行业专注主业和特色,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改革方向:五大维度四档评级
《办法》共五章二十三条,包括:总则、评级要素与评级方法、组织实施、评级结果与分类监管和附则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评级要素 。监管评级主要从公司治理与内控、资产管理能力、全面风险管理、交易与运营保障、信息披露等五个维度指标对保险资管公司进行综合评分 。
二是明确评级方法 。评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以“赋分制”打分,满分为100分,五个维度指标分别为20分、30分、25分、15分和10分 。
同时,监管机构在监管评级得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监管情况,按照调整项明细对评级情况进行修正,形成监管评级结果 。根据监管评级得分,将保险资管公司划分为A、B、C、D四类机构 。明确分类结果,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依据 。
银保监会在制定《办法》过程中,充分研究了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监管评级方面的相关制度,吸收借鉴分类监管体系中的成熟理念,在监管评级的整体框架上保持了诸多共性 。此外,也充分突出了保险资管行业的特点 。
比如,注重长期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纳入了大类资产配置、产品发行管理、长期投资考核、薪酬递延机制等细项指标;定位于资管机构服务质量,用保险资产受托目标达成度、管理业内外资金规模等指标衡量公司的市场化竞争力,评估服务保险保障情况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贡献度;着眼于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树立保险资管行业最佳实践、明确行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