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个月!央行、外汇局重磅出手 下调这一关键指标!什么信号?

_原题为:时隔9个月,央行、外汇局重磅出手,下调这一关键指标,什么信号?多次强调“风险中性”,有何深意?
摘要【时隔9个月!央行、外汇局重磅出手 下调这一关键指标!什么信号?】汇率环境已经大为不同,时隔9个月,央行、外汇局联手再将这一重要参数进行调整 。(券商中国)
汇率环境已经大为不同,时隔9个月,央行、外汇局联手再将这一重要参数进行调整 。
12月11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 。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时隔9个月!央行、外汇局重磅出手 下调这一关键指标!什么信号?

文章插图
这是自今年3月11日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后,时隔仅9个月再次调整 。不过,值得注意的,这次参数调降的对象只面向金融机构,企业并不在列 。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境外融资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大小 。此次将金融机构的参数调降,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下降 。此举在当前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利于控制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 。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券商中国采访人员表示,下调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本身就是逆周期调节,同时也属于疫情应对的临时性政策退出 。从六月份以来到现在为止,人民币汇率已经持续升了六个多月时间,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的情况 。通过宏观审慎系数逆周期调节,实际上就是想释放一个信号,促成市场预期分化,促进外汇收支平衡 。
何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始于2016年,其与原有的企业跨境融资模式最大的变化,在于央行和国家外汇局不再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改为企业事前签约备案,金融机构事后备案;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
根据央行确定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公式,决定企业或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余额上限的核心要素都包括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所不同的是,企业跨境融资余额上限还受净资产规模约束,而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则分别受一级资本和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约束 。
根据此前规定,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推广后,央行可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宏观审慎评估(MPA)的结果设置并调节相关参数,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跨境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使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
信号意义大,给汇市降温
今年3月上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恰逢海外多国央行为应对疫情冲击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使得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家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彼时就表示,政策调整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相应提高,这将有助于便利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 。
时隔9个月,针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重新调降回1,旨在控制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上限,防范汇率双向波动加大背景下的跨境融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