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后,要多陪陪大宝,还是二宝?


二胎后,要多陪陪大宝,还是二宝?

文章插图
二胎后,要多陪陪大宝,还是二宝?关于陪伴二胎的问题,宝妈了解多少?下面来看看让人意外的研究结论:
二胎后,父母要多陪陪二宝?
前几天在地铁上,听到两位妈妈争论二胎陪伴的问题 。
A妈妈:我生了二胎女儿后,我大女儿的性格也变了,我知道她是看到我照顾妹妹嫉妒 。所以呀,我现在白天基本陪大女儿,晚上才陪小女儿玩耍和睡觉 。
B妈妈:
二宝也需要陪伴呀,你不怕二宝也嫉妒?你别以为二宝太小不懂,有些记忆是潜记忆 。我弟弟总记得他几个月大时,一个人躺在竹床上瞪着天花板嚎哭的孤单感……
事实上,父母二胎后常常要自我提醒——多陪陪二宝 。为什么?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胎照书养,二胎随便养” 。不少父母花在二胎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少了 。有关这方面,美国杨百翰大学有过专门的研究,学者约瑟夫.普莱斯与同事经过对大量家庭的调查发现,第一胎的孩子比那些第二胎或第N胎的孩子,每天平均多获得了母亲25分钟的照顾,并且每天和父亲平均多相处20分钟 。即父母花在二胎孩子身上的陪伴时间,比第一胎孩子的少,是大部分家庭表现出来的亲子陪伴状况 。
二胎父母们,很容易便从下面的事例对比中找到同感
陪睡 。
一胎时,陪宝宝睡觉,大多数爸妈尤其是妈妈要亲自来,他们觉得“爸妈要陪宝宝睡才能保证安全感”;二胎时,不少爸妈淡定了:“偶尔让宝宝跟奶奶睡睡,也没多大影响呀” 。
陪读 。
一胎时,陪宝宝阅读绘本或童话故事,大多数爸妈要亲自来,他们觉得“宝宝更喜欢爸爸或妈妈的声音”;二胎时,不少爸妈淡定了:“让姥姥给宝宝念念也可以呀” 。
陪玩 。
一胎时,陪宝宝玩耍和游戏,大多数爸妈要亲自来,“爸妈亲自陪伴宝宝玩耍,不少爸妈淡定了:“让家里其他人陪宝宝玩耍也有好处呀”……
淡定的爸妈们这里陪伴少一点,那里陪伴短一些,陪伴二宝的时间从总体上便减少了 。
警惕:
二宝陪伴少了,带来2种负面后果
1、直接影响,孩子性格习惯的问题
我们常常能听到不少二胎家庭说:老大比老二更懂事、责任心更好;老二调皮捣蛋的居多 。虽然这被证实是不够严谨的总结,但也同时说明了一些普遍存在的情况 。对应上面普莱斯的研究,正因为父母陪伴第一胎的时间比第二胎的多,第二胎孩子从父母处获得的陪伴时间少了,那么二胎孩子大概率地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安全感少一些;也因为缺乏监管,二胎孩子也容易出现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
有一位妈妈,曾经跟我惊呼他们家两个孩子性格的巨大差异 。她的大儿子性格安静,做事情非常专注,一个人玩耍能玩上1,2个小时;小儿子2岁多,被父母戏称“小秃匪” 。这个家伙小脑袋光秃秃,乌黑的小眼睛“骨碌碌”转,他宁愿把玩具丢回玩具箱子也不让哥哥玩 。安静的哥哥只能眼泪汪汪地看着自己的玩具被“小秃匪”抢走 。
这位妈妈说,大儿子小时候也有抢玩具的经历,当时她和孩子的爸爸很紧张,想了各种办法阻挠和教育;现在有时会自我怀疑当初对大儿子是否过于严格,如今看到小儿子类似的行为虽然觉得不妥,但也没觉得太紧张了 。
2、间接影响,父母内疚下的问题
二胎出生后,很多父母会有“内疚效应” 。什么是“内疚效应”?
刚迎来二宝的出生时,大多数父母会有愧疚大宝的感觉,觉得生多了一个是亏欠了大宝,这是第一种“内疚效应”;当父母因为“一胎照书养,二胎随便养”心态,感觉陪伴二宝的时间少了,或者觉得照顾二宝没有大宝时那么“上心”时,便会感觉内疚,这是第二种“内疚效应” 。内疚是一把“双刃剑”,当父母因为陪伴二宝少而内疚时,内疚会让父母增加陪伴时间,这是正面的结果,但也有负面的结果,不少父母因为内疚而过于宠爱二宝,对二宝的行为更为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