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早教要避开的三大误区


父母早教要避开的三大误区

文章插图
如果儿童既要适应母亲又要适应父亲的话 , 那么小孩就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中长大 , 这一切都隐藏得非常深 , 父母永远都不知道 , 直到孩子平庸、无能、出问题时 , 还奇怪孩子小时候很聪明的很听话的 。
一、听话
“乖宝宝”“听话 , 做个好孩子”是所有父母与老师的愿望 , 在中国传统教育上 , “听话”成了“一条鞭法” , “听话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国粹 。在小农经济时代 , 求得生活安稳 , 不惹是生非 , 乖乖地长大 , 乖乖地做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 。在那个时代确实不需要自我意识 , 不需要创新意识 , 不需要民主意识 , 只需要绝对服从 , “只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
【父母早教要避开的三大误区】”孩子的直觉非常敏感 , 最能理解母亲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应答 , 听话是正面说法 , 反过来说就是丧失自我 , 从心理发育上其实就是在继承母亲的一切缺点 , 其结果是空虚、无聊、依赖 。如果儿童既要适应母亲又要适应父亲的话 , 那么小孩就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中长大 , 这一切都隐藏得非常深 , 父母永远都不知道 , 直到孩子平庸、无能、出问题时 , 还奇怪孩子小时候很聪明的很听话的 。
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发现 , 在被看作“听话”的孩子中 , 自述胆小的占34.3% , 不爱提问的为38.8% , 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为27.5% 。淘气是儿童的天性 , 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 , 不人云亦云 , 是人格意识的基本表现 。“听话”不是没有问题 , 也不仅仅是怕惩罚不敢提出反抗 , 而是因为儿童没有一点私心地爱他们的父母 , 百分百地尊重父母的权威 , 他们不想因为自己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而伤害父母 , 父母应该主动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 不让孩子压抑自己 , “乖乖生”出问题或自杀的比例远高于淘气的学生 。
所以我说 , 不存在“好孩子”“坏孩子” , 只存在“个性的孩子” , 如果毫无特色 , 那就等着平庸 。
孩子不听话有其心理意义 , 无理取闹的发生毕竟少 。
1、从心理成长上看 , “不听话”是孩子独立性的需要 , 是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 。
3、4岁时是第一反抗期 , 在具体动作活动上“我自己来” 。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 , 要求全面的人格独立 。
2、从心理健康上看 , 孩子在不愿意时 , 能把想法用情绪、用行动表达出来 , 这是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 , 当他完全听话时并不表明他愿意 , 只是表明他开始进入压抑 。
3、如果能“犟嘴” , 那就更健康 , 表明他在作更高层次的探索 , 即我个人的心理强度到底有多大?外界的权威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争辩”是应付冲突的训练 , “抗旨”是有目的的寻找自己能力的极限 , 许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自己的底 , 摸不到自己的边 , 他们是悬空的 , 他们一辈子与焦虑与恐惧打交道 。
4、为什么孩子要听父母的号令 , 事事都要经父母的同意呢?在心理学上一个寻求赞许的人无异于在向他人表明——“你的看法比我自己的看法更加重要” 。长此以往 , 一个孩子会成为什么?一个外界控制型的机器人 , 一只等待号令的木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