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家教新误区( 二 )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 。
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 。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 。
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 。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 → 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父母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 。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 。
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 。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父母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父母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父母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 。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 。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父母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
误区7:完全讲民主
幸福指向 → 民主要慎用
从前的父母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父母容易太讲民主 。父母作了一个决定,孩子尖叫为什么,你解释,他再问为什么,你再解释 。其实他并不真的想寻求答案,而只是引诱你进行一场辩论,而无论你表达得多么清楚,孩子总会有自己的理由 。
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迁就退让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

123
家中备好四个“宝盒”
霸王宝宝的十大突出表现



要不带歉意与威胁地说明,“因为我是父母,所以做决定是我的责任” 。大人想成熟的意见应该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当你以恳求、交易、贿赂、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在鼓励他不讲理 。

1 23
家中备好四个“宝盒”
霸王宝宝的十大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