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塔吉克族是塔吉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的少数民族 。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 。意即“王冠”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 。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 。由于民族交往频繁 。新疆许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 。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文章插图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塔吉克族的民族历史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 。却历史文化悠久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 。据民间传说 。该词的原意为“王冠” 。据考古发现 。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 。这些操东部伊朗语的部落 。就已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 。其中分布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 。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 。公元前2世纪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管辖 。塔什库尔干地区属于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的咽喉 。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 。并发展自己 。公元2~3世纪 。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蝎盘陀国 。竭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 。法治在3~4世纪 。他们已经得到发展 。灌溉农业 。过半农半牧生活 。蝎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 。以来自于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小乘佛教为国教 。唐朝时 。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开元(713~741)中 。在此设“葱岭守捉”戍所 。公元8世纪 。蝎盘陀国消亡 。公元9—16世纪 。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来自于南部的、崛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 。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 。对塔吉克人的影响强烈 。以致后来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明朝后期 。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 。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 。帕米尔高原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 。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 。17世纪中叶 。清朝统一全国 。对塔什库尔干 。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 。建置色勒库尔回庄 。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 。清代的建置 。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
塔吉克族的民族饮食
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 。塔吉克族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需要和民族特点 。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肉为主;农业区则以面食为主 。奶和肉食为辅 。面食主要是用小麦、大麦、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 。他们的饮食品种较多 。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面糊、酥油面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馕、酥油浇馕、抓肉、抓饭、奶酪、奶干、奶茶等很多 。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 。主要食品有肉、面、奶 。农区和牧区的塔吉克族 。在食物结构上略有不同 。农区以面食为主 。牧区以肉食为主 。喜欢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 。如显尔克鲁齐(奶粥 。将洗净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 。或西尔太里堤(奶面片 。用牛奶和面 。然后擀成薄片 。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饼均离不开牛奶 。塔吉克族民间独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马克(奶面糊)、哈克斯(油面糊)、泰勒提(酥油泡馕)等都是用牛奶加面粉 。或酥油加面粉制成的 。其他许多日常食品 。因受维吾尔族的影响 。其做法大体上与维吾尔族做法一样 。如面粉制作的烤馕 。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萝卜等做成的抓饭等 。塔吉克族在日常饮食中 。都很注重主食 。不太讲究副食 。很少吃蔬菜 。一日三餐 。早餐是奶茶和馕 。午餐是面条和奶面糊 。晚餐大都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品 。在肉食上 。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 。然后蘸盐吃 。认为是原汤原味 。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此外 。那仁(肉块加面片或将牛奶、肉汤混制加面片)、“阿热孜克”(油餜子)、油饼、奶干、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 。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