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苗族的来历习俗( 二 )


国外的苗族 。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 。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 。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尽管如此 。在他们的社会中 。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
苗族的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 。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1、农事活动节庆;2、物质交流节庆;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4、祭祀性节庆;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 。一岁分十二个月 。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 。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 。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 。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 。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 。亦称龙头节 。苗人祭土地神 。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 。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 。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 。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 。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 。择日祭梅山三神 。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 。灶神节(祭灶神) 。除夕夜(大年夜 。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 。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 。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 。诸如花山节等 。
苗族的特色美食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 。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 。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 。味淡 。不及糯米饭香 。不用菜也能吃下 。不用筷子 。手捏着吃极为方便 。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 。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 。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 。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 。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 。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 。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 。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 。在新媳妇初见翁姑 。女婿拜见岳丈时 。糯米制作的上述礼品是必备的礼物 。因此 。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 。县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时普遍采用木甑蒸和鼎罐煮闷熟 。多是按米放水 。不滤米汤 。群众称为“按汤饭” 。苗语称“告翁贺” 。食之既不淡味 。又有营养 。糯米是先用冷水泡发胀后 。过滤放于木甑上蒸熟 。再盛放于木盆内而食 。粘稻或糯稻 。多是舂一次吃一天 。常年如此 。认为现舂现煮 。吃了养人 。放久了的米是陈米 。吃了不养人 。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两种 。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 。每户必备 。水碾(有称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几百年历史 。据传是外族传入的 。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数架水碾 。也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使用 。干旱主要还是依靠石碓舂米 。加工方法 。把焙笼烘干或日晒干的稻谷放入石臼内 。用脚踏碓杆后端 。使舂杆起落 。利用落下的力来舂米 。舂好即筛去糠而得净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