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苗族的来历习俗( 三 )


小黑药炖鸡
在丘北县境内的苗族村寨 。只要家中来了贵客 。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客人品尝 。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 。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 。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 。
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 。属常年生草本 。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 。其根、茎、叶皆可入药 。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 。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 。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 。
据丘北苗族村寨的老人介绍 。小黑药炖鸡在苗族民间沿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原来只是当地苗族妇女产后的滋补品 。听说苗族妇女产后吃一只小黑药炖鸡 。产后三天后就可投入正常的生产劳动 。由于小黑药炖鸡营养丰富、药效神奇 。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苗家待客的乡土美食 。随着丘北普者黑旅游业的发展 。小黑药炖鸡成了丘北菜肴一个颇具特色的亮点 。备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
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特色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 。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 。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 。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 。或者挑中带绣 。或者染中带绣 。或者织绣结合 。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 。溢彩流光 。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
从内容上看 。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 。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 。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 。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 。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 。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 。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 。历史层级关系清晰 。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 。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 。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 。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 。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 。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 。分为盛装和便装 。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 。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辞海》里记载“苗绣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 。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 。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 。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 。而且层数很多 。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 。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 。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 。花胸兜 。真是异彩纷呈 。美不胜收 。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 。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 。她们挽发髻于头顶 。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 。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 。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图案 。有的地区 。银冠上除插银片外 。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 。角尖系彩飘 。更显的高贵富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