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艺术”曾走进误区


孩子学“艺术”曾走进误区

文章插图
让孩子学“艺术”,我曾走进误区
那时壮壮有五岁了吧,我开始要求丈夫教孩子学钢琴,理由当然也有一大堆 。首先是家里本来有个旧钢琴,孩子不练也是闲着;还有我们自己就能教孩子,省钱省事近水楼台子承父业;再说壮壮小小年纪音准这么好,不培养他学音乐岂不可惜?
壮壮确实也有几分艺术天赋,这孩子有一对极其灵敏的小耳朵 。我们没有刻意给他建立过什么音高的概念,他好像天生就会 。他爸爸多次试过,比如有意挡住孩子视线,在钢琴上同时按下两个、三个甚至四个音符,壮壮手里摆弄着玩具头也不抬漫不经心就听出弹的是什么:“咪和索,来、发和拉,索—西—拉—哆 。”从来都不会说错!
唱歌也是,在我的记忆中他好像会说话就会唱歌,你教一遍他跟着就会唱了并且不跑调!
这还不适合学音乐吗?我理直气壮地要求丈夫:“以后每天晚饭后你教孩子弹钢琴,家务事我来做 。”就这样,我俩一厢情愿地开始了对孩子的钢琴启蒙:抱上琴凳,把着小手触摸键盘,试着在琴键上弹出“哆来咪发索拉西”,教孩子认识音名唱名……
但是客观现实往往与主观愿望相去甚远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五线谱对于五岁的壮壮而言简直是乱糟糟莫名其妙,他记不住那些乱蹦乱跳的小蝌蚪的名字;他软软的小手指没有力度,在琴键上立不住,经常是折指状态;他注意力集中时间极短,特别难以理解和记忆很多枯燥的内容 。
每晚都有一个小时左右吧,爸爸陪着他,“单音,和弦,弹琴时不能折指,左右手要配合好,眼睛看着琴谱手下不能弹错”,一个音一个音弹下去,要求慢慢熟练直到流畅,逐渐还要提高速度 。
壮壮很快就不喜欢弹钢琴了 。那些日子因为练琴,我们家的气氛变得昏天黑地 。孩子没有时间玩了,大人没有好脸色了,家人没时间说笑逗闹了 。
而最严重的问题,让我多年以后都内疚后悔心疼的,是我那时默许了丈夫因为教孩子弹钢琴而频繁地打孩子 。。
就这样丈夫还是只做了两三个月就坚持不住撂挑子了,他觉得压力太大,说是“孩子不能自己教,请别人做老师才有效” 。于是,我们联系了壮壮爸爸当年在音乐系的同学来做孩子的钢琴家教 。
原本期望局面能有改观,谁知事情更麻烦了 。毕竟家里多了一笔开支,而且既然找了老师,学习就更要有进度,弄得我每天心里都沉甸甸的,惦记着孩子要练琴,人家老师到家里来是要“回琴”的,完不成作业哪成?那时如果哪天有个“家里来客人”之类说得过去的理由可以停止练琴,别说孩子欢欣鼓舞,连我也是暗暗松口气,“好歹过了今天再说吧” 。
特别记得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出门做客回来,天真的壮壮看我心情好竟然提出要求:“妈妈,今天回家我们就‘吃喝玩乐’不练琴了,行吗?”我们两个大人闻听此言,对视叹息,真是哭笑不得 。
庆幸自己觉悟得还不算太晚 。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下去孩子童年的幸福何在快乐何在?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和让他掌握钢琴(一种乐器而已)演奏技能是否能画等号?让壮壮学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还是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背着孩子,我和丈夫进行了认真的“夜半谈心” 。在讨论中我们都意识到,眼睛总盯着孩子学琴“弹了几条曲子”,“这星期的琴课过了没有”,“下半年去报名考几级”,就会完全忽略了引导孩子对音乐的欣赏以及培养他对美的感受,这真是一种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