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硬公关遭遇“滑铁卢” 特斯拉的行业探索者“红利”不多了

_原题为:强硬公关遭遇“滑铁卢” 特斯拉的行业探索者“红利”不多了
摘要【强硬公关遭遇“滑铁卢” 特斯拉的行业探索者“红利”不多了】特斯拉强硬公关风格的形成,与其创始人马斯克的个人风格应有直接关系 。包括去年特斯拉宣布解散公关部门,就直接出自马斯克之手 。此外,在成立初期,特斯拉又是一家靠情怀和价值观驱动的企业,并据此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不少拥趸,这或也增加了其自负的一面 。但是,消费者为情怀买单的“时效性”是有限的 。(中国经营报)

强硬公关遭遇“滑铁卢” 特斯拉的行业探索者“红利”不多了

文章插图
特斯拉车主上海国际车展维权一事持续发酵 。4月21日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已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特斯拉也就此事通报最新进展,称已主动与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并汇报相关情况,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愿意全力配合,提供事发前半小时的车辆原始数据给第三方鉴定机构或政府指定的技术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本人,并称承担鉴定产生的全部费用,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接受 。
由最初的“不妥协”到深夜“致歉”,再到提供数据,“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接受”,特斯拉在此次事件中的前后态度转变不可谓不大 。事件的最终处置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观望,但其在过往多起消费者维权事件中所展露的强硬式公关,这一次却遭遇“滑铁卢”,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
关于公关,不少人调侃,有些企业是产品和服务质量实在太差,哪怕再好的公关也救不了;但有些企业,原本就因为质量纠纷而经常陷入麻烦,再加上“不靠谱”的公关,最终就会形成“雪上加霜”的局面 。特斯拉这一次的公关表现,应该就为后者提供了一个现实注脚 。
公共关系的维护,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请客吃饭”,或者是“消灭”负面,在本质上应该是和公众,包括消费者、媒体、监管部门等建立一套良性的沟通机制 。就此而言,特斯拉公关一以贯之的强硬风格,无疑显得另类 。就以此次事件为例,车展维权事件发生后,特斯拉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反而把维权车主和所有媒体都“数落”了一遍,这明显就不是正常的沟通态度,而是树敌 。随后,随着媒体和相关部门的跟进发声,特斯拉的态度又立即反转,可以说是妥妥地打脸 。
虽然说,目前事件的处置似乎回到了公众希望看到的方向,但特斯拉态度在短时间内的戏剧性转变,显然让其公关的强硬“人设”应声崩塌 。通俗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特斯拉强硬公关风格的形成,与其创始人马斯克的个人风格应有直接关系 。包括去年特斯拉宣布解散公关部门,就直接出自马斯克之手 。此外,在成立初期,特斯拉又是一家靠情怀和价值观驱动的企业,并据此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不少拥趸,这或也增加了其自负的一面 。但是,消费者为情怀买单的“时效性”是有限的 。任何一款市场化产品,最终都得接受市场的检验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特斯拉还得接受更多同行的比较 。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看得见”的质量纠纷纷至沓来,过往那套强硬的公关打法,是否还行得通,必定要打上一个疑问号 。此次事件,应该就是一个重要提醒或是教训 。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特斯拉的自负或者说“不需要公关”的底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马斯克对于自身产品质量的自信上 。乃至,在事发后接受采访时,特斯拉相关负责人依然强调,“还是会把资源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潜台词无非就是我们只要做好产品就行了 。但问题是,当消费者因为产品质量原因而“发难”时,再拿“我们只要做好质量”这套说辞来应对,已然更像是一种讽刺 。如此与维权者“不在一个频道”的公关话术,不仅维权车主难以接受,也很容易触犯众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