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认识儿童抑郁症

【【专题】认识儿童抑郁症】
我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 。我国学龄期儿童抑郁症往往是通过与其年龄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这使基本抑郁症状态更加复杂化,故在日常生活中,其父母、学校老师常忽视了孩子的抑郁表现,而延误了病情 。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其实都患了抑郁症,这一个事实常被忽略 。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一些行为的转变,例如成绩明显退步,在课堂发白日梦和成为班里的笑柄等 。此外,抑郁的情绪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暴躁的情绪使他们有侵略性和好勇斗狠,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像是放弃了自己并不顾一切 。还有,他们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 。值得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将导致自杀的发生,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现象日益增多 。
1、情绪上的改变: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少语、有时无故哭泣、易忘事、喜独处、经常自责.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有兴趣 。严重者可有自伤及自杀冲动 。2、行为上的改变:行为与过去判若两人.过去很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好顶嘴、不听话、表现易激愤和冲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的关系逐渐疏远 。3、躯体上的改变:孩子在躯体方面可表现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痛,胸闷,腹痛,乏力 。
 
在当前医学界,儿童抑郁症的诱因有以下几种认定:1.失去父母的关爱 。一些大的家庭动荡会给孩子纤弱的心灵蒙上阴影 。2.受蔑视和抛弃,心理长期自卑,抑郁成疾 。3.家族中有抑郁症病人,遗传因素导致发病 。家庭环境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徐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抑郁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有关,其中儿童家庭矛盾性是影响儿童抑郁倾向发生的共同因素 。对于男性儿童来说,只有家庭矛盾性与儿童抑郁倾向有关,而对于女性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和家庭矛盾性都与儿童抑郁倾向有关,这反映了男女儿童在性别上的差异 。研究提示:提高家庭和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及减少家庭的矛盾性可以降低男女性儿童抑郁倾向的发生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教育认识上的误区也加重了儿童抑郁症的蔓延 。著名心理学家崔广柱分析说,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要成才,智力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然,孩子成才,除了躯体健康、智力开发以外,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曾经用40年的时间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他的人格,这个观点提出后迅速得到全世界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认可 。所以国外权威机构对“天才儿童”的定义第一点是“智力正常”,而不是“智力超常”,因为真正成才是智力水平、创造性、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智力只是其中一部分 。智商高,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大学生自杀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长时间的教育理论中,“应试教育”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很多家长和学校错误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儿童 。虽然这使儿童的应试能力加强了,但其他能力却因此被大大削弱 。这些年来国家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还是缺乏关注,甚至还缺乏方法 。在一些人眼里,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他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课本、讲概念、考条条,甚至企图通过一年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