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焦虑时刻:3成初创药企股价破发、近百个临床项目围剿热门靶点( 五 )


企业选择:或布局创新性靶点,也有断臂求生的
行业龙头高呼过度竞争,上市公司股价接连破发,创新药不香了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深入研究发现,虽然生物医药行业景气度高,初创型公司能快速获得资本“输血”和上市,但市场评判公司的标准没有变,还是看在研产品线的进展,在大部分企业扎堆到同一研发项目后,就是比谁更快、有效率更高 。
“如果不在第一梯队,就算是热门产品,也等于失去了抢占市场的机会,还可能上市后面临集采,或者价格战,这些初创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几乎是空白,面临的挑战不小 。”一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专业投资人士对采访人员表示,很多破发的生物医药公司都是这种情况 。
在4月22日召开的一场会议上,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吴晓滨在会议上公开表示,我国的医药创新大部分还集中在迭代阶段,first-in-class还比较少 。
会后,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也表示,first-in-class是基础科学的突破,只有基础科学做好了,才有资格去做first-in-class 。“first-in-class有偶然性,既要有运气又要有基础科学的积累 。现在大部分的创新医药企业其实更适合做迭代创新,我觉得做迭代创新也不应该觉得羞耻,因为很多产业都是靠做迭代创新起来的 。”王磊称 。
王磊强调,做迭代创新关键得沉得住气,一年一年忍受投入资金、人力,忍受痛苦和挫折,创新可能从迭代中演化出来了 。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出现在全球创新药圈层 。2018年以前,中国创新药每年license-out的交易量几乎不超过5个,而自2018年起,这一数字开始攀升 。到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的数量已经翻了两番,达到24个 。其中,天境生物与艾伯维高达30亿美元的交易合作,便刷新了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的交易纪录,成为新药BD领域当之无愧的重磅 。
俞德超也表示,中国创新的标准应该是全球化创新的标准,中国新药面向的市场应该是全球化的市场 。
“近几年医疗行业发展迅速,有点像2001年时的PC互联网和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但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尽量不要成为一家仿创公司,而是要成为一家“first-in-class”企业 。这是他在优秀的TMT和医疗领域创业者身上看到的共同品质 。这些创业者往往也非常有韧性,他们都着眼于创造百年企业,而他们也是能够笑到最后的人 。
沈南鹏表示,在过去的一到两年里,人工智能在新药开发领域里出现了多个平台型的突破 。“我们看到一个交叉点正在兴旺地发展,就是IT和BT,其融合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刻 。从我们一直比较关注的网上医疗服务,再到AI在诊断、治疗全流程服务中的应用,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这些都构成了整个医疗行业新的革命 。”
采访人员手记丨创新药市场仍在“等风来”
如果将仿创药比作低处的“果子”,因为其易得——成本低、风险小,树下的人自然都渴望摘到这些“果子” 。但有人造梯、有人织网,速度有快有慢,当前面的人将“果子”摘了,后面想摘的就发现没有了,而已经花在路上的时间、金钱,就是后来者要付出的代价 。
这就是多位创新药企人士所担心的,仿创药研发扎堆后暴露在药企和投资人面前的问题 。
PD-1的案例只是我国创新药现状的一个缩影,从“香饽饽”变成打价格战的红海,市场的变化远比研发一款新药来得快 。投资人开始担心有没有合理回报,厂家们也在担心以“十年时间、十亿投资”换来的新药最后能分得多大的“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