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活好

人总是要死的 , 但人们对死的认识并不相同 。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 。
【活着与活好】”这一观点太浪漫了 , 简直有视死如归的意思 。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 。”在他的心目中 , 死是很平常的事 。
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 , 或重于泰山 , 或轻于鸿毛 。”其实大多数人的死 , 平平淡淡 , 从从容容 , 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 , 也不会像鸿毛般轻 。因为人的价值 , 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 。
我想 , 生命只有一次 , 很珍贵 。而死 , 很多人都是怕的 。伟大的诗人说:生命诚可贵 , 爱情价更高 。但依我看 , 生命都化作荒草尘泥淹没了 , 哪还有爱情可以演绎 。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司汤达长眠于地下 , 其墓志铭只有九个字:“活过了 , 写过了 , 爱过了 。”可以看出他还是把“活”——生命放在第一位的 。仔细再想 , 会发现生命是上帝在每个人账户上存放的一笔定额储蓄 , 生前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少 , 却每天都在开支消费它 , 直到有一天出现赤字 。
尽管不少人知道 ,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 , 不管愿意不愿意 , 谁也不能避免 。但当死神扣响门铃 , 阎罗派人索命时 , 一般人都是怕的 。“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因而 , “养病除疾无良方 , 静心敛气延生命” 。不少人就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延年益寿 。人们深知健康是生命的本钱 , 你可以向银行贷款 , 却不能向健康透支 , 一旦透支 , 就没有偿还的可能 。
有人追求健康 , 是为了生命活得爽快;有人追求名利 , 竭尽努力 , 是为了活得舒适 。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乘坐在生命的列车上 , 想法各有不同 。列车啸啸 , 车轮滚滚 , 有人上车 , 有人下车 , 循环往复 , 但都得遵循这一亘古不变的秩序 。
汽笛一叫 , 终点一到 , 所有生命以外的东西都得统统卸下 。生前或许你还低吟高诵:“且将浮名 , 换了浅斟低唱 。”生命终结 , 你肩扛手提的所有功名利禄 , 全得撒手抛下 , 因为“生命号”列车谁也改变不了它的行车路线:
这是一趟单程列车!
常说:昨天是已作废的支票 , 明天是没发行的债券 , 今天才是靠得住的现金 。重要的是活着 。活着 , 就会从年轻走向衰老 , 走向死亡 。但生命可以时时奏出动人的乐章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得好:“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 。青春 , 好比百灵鸟 , 有他的晨歌;老年 , 好比夜莺 , 应该有他的夜曲 。”如此看来 , 尽管生命短暂 , 但活在世上还是应该有所为 。
“丈夫生世会几时 , 安能蹀躞垂羽翼?”这是文雅的诗人们的说法 。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又都是哲学家 , 他们说“来去都是赤条条 , 生活如意是首要” 。这种淡泊超然显然是需要的 , 但他们更是严律自身:“做人就要做事 , 活着就要干活 。”话朴实如土 , 清淡似水 , 但这种大实话胜过大哲学 。盛年不再来 , 一日难为晨 。大抵人在年轻时有凌云之志 , 很想做一番事业 , 而到年老时却感到桑榆已晚 , 垂垂暮矣 , 结果碌碌无为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