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经典故事的尴尬,尴尬:一个讲不下去的经典故事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了,5岁的儿子央求爸爸一个故事,那就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儿子一定喜欢这个经典故事 。爸爸深情地讲完故事,问儿子:“好不好听?”儿子说:“不好听..
尴尬:一个讲不下去的经典故事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了,5岁的儿子央求爸爸一个故事,那就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儿子一定喜欢这个经典故事 。爸爸深情地讲完故事,问儿子:“好不好听?”儿子说:“不好听,什么是火柴?”是啊,儿子从来没有见过火柴,怎么会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感动和同情?那就先让儿子认识什么是火柴 。可是家里已经多年没有使用火柴了,而且也多年没有注意到哪里还会卖火柴 。爸爸想起从饭店带回来的一把火机,但是它能代替火柴吗?姑且不说火机不能像故事中所说的火柴一根一根地“在墙上一擦”;而且因为平时不让儿子玩明火、玩火机,现在给他一把火机,他好奇不已,反而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幸运、真快乐!看来,儿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无缘相知了!
因为:经典故事>孩子的经验
【面对经典故事的尴尬】“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经打动过父辈和父辈以上多少代人的童年,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认识她,一直到上小学还用写信和写作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她的热爱之情、救助之心,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 。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除了故事本身优秀以外,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玩过、擦过火柴,对火柴在冬天里的微弱热量有过认识和经验,也就是说孩子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经验能够接轨,为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奠定了基础 。如果现在再跟孩子讲这个故事,前期要做很多铺垫,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火柴,再让孩子们玩够了,不觉得火柴的稀罕,他才会专心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难处和悲惨,这样故事才会发生它滋润孩子心田的作用 。
孩子的经验距离经典故事太远,会产生教育的尴尬 。经典故事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变迁了,故事中的素材和载体也随之时过境迁,故事的含义也不像过去那样打动人,甚至有相反作用 。例如在现在的孩子看来,“武松打虎”不是英雄,是犯罪,因为老虎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愚公移山”也是错误的,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邓奶奶为周恩来总理的衣服缝“补丁”,那不是艰苦朴素而是在做手工……甚至有的经典故事还对孩子产生误导,例如:不管是安徒生童话还是格林童话,几乎所有的后妈都是恶毒、凶险的,这对于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当代众多孩子,是一个不良暗示 。再例如,许多经典故事都把好人写成是美貌的,把坏人都写成丑陋的,结果美貌的人得到贵人相助,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这对孩子有以貌取人、貌美富贵的不良暗示 。
时代的差异造成了这种效果 。在过去,老虎很多,是吃人的害虫,打老虎是为民除害;大山是拦路虎,阻碍交通,把山移走是为民造福;国家总理带头穿“补丁”衣服,因为当时处在物质匮乏、物产不丰的年代;过去的后妈歹毒,是因为女性的文化素质低、家庭贫穷得容不得再多一张嘴吃饭……时代的差异造成孩子对故事的误会,经典故事昔日的魅力遭遇了尴尬的处境 。
教育:让孩子的经验≈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和传统教育的载体,同时传播越久远的经典故事,距离孩子的生活经验也越远,这将大大影响经典故事的魅力和教育意义 。既然孩子的经验与某些经典故事的历史背景相距甚远,影响了孩子对经典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家长就要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做好相应的历史铺垫,从小为孩子创造机会初步了解和感知历史事物,积累一些具体形象的认识和体验,为他以后吮吸优秀的历史文明打下感性基础 。这并不是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学历史,而是让他零星地、粗浅地知道一点历史上存在的事物,并在一些具体事物基础之上有一点模糊的历史概念,这对孩子一生的文化素养都是有益的 。
- 有哪些经典的qq搭讪开场白快速拿下女神
- 面对家里的“垃圾筒”宝宝
- 理直气壮的故事及意思
- “中国制造”需要一个励志故事
- 故事:谁是新欢谁又是旧爱?
- 故事:“爱饥渴”让我没有方向
- 揭穿育儿老话中的6大经典谎言
- 高胜美经典歌曲13首合集 那些好听的旋律如此难忘
- 死亡般沉默的爱情故事
- 故事:怎能拿身体报复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