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需要一个励志故事

我很想坐在机床边或者流水线前,听德国工人兄弟讲讲过去的故事 。从德国媒体的集体回忆看,那可真是一部心酸屈辱的历史 。
日前有中国媒体转引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厚颜无耻,这是125年前英国人给德国产品扣上的帽子 。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世界市场不易进入,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 。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了那顶不光彩的帽子 。
【“中国制造”需要一个励志故事】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必须注明“MadeinGermany” 。“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 。
德国人显然记住了这个日子 。“德国之声”称,从125年前的那个日子起,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 。《南德意志报》则称:“‘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 。”
与那些穷小子打拼成亿万富翁、灰姑娘变身公主的“炫耀帖”一样,德国人讲出了一个赤裸裸的励志故事 。
我们的“中国制造”还就需要听听这样的励志故事 。国际上,“MadeinChina”时不时就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在国内,各种揶揄和抱怨声也不绝于耳 。“中国制造”的处境,恐怕并不比当年“德国制造”好多少 。
当如何应对?闭目塞听,归结为中国威胁论、列强毁我之心不死?自暴自弃,承认自己的产品质次价廉,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未免太没出息了吧 。
继续听德国故事 。英国1887年颁布《商标法案》,然而到了1894年,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宣称:“‘德国制造’比‘英国制造’还要强 。”眼光再放宽一些——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而是质量 。
”20年后,英国的罗斯伯里伯爵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 。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 。”
记住这部励志大片的时间跨度:
7年,或最多20年 。无论如何,这样的时间跨度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历史来说,都并不算长 。
一旦意识到了,下决心去改变,令人痛苦的顽疾其实并非那么可怕 。
一名德国工程师告诉中国采访人员:“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
央企、国企、龙头民企们,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 。请设计、制造出“中国质量”来,而不是总想着跟检验和监管躲猫猫儿 。
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们,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 。
请从一只打火机、一个螺丝帽做起,把“中国质量”推向世界市场 。
刚从技校毕业的小伙子、刚从村寨来到城市工厂的姑娘,也需要听听这个来自德国的励志故事 。故事里其实是有“人”的 。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产业工人,其令人敬佩之处在于职业伦理 。做好每个程序,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机床边或者流水线前也可以是散发光泽的地方 。
还好,“中国制造”尚未遭遇125年前“德国制造”遇到的那种耻辱,但在质量改进上猛击一掌的时刻同样到来了 。谈论质量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但愿也是未来的荣耀而非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