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转入下跌周期意味什么?专家:产能恢复 下行走势一时难改( 二 )


“猪肉价格处于波动下行区间,养殖场不宜较长时间压栏,比较明智的选择是顺势销售 。特别是大体型毛猪,尽快销售才能及时止损 。”刘通说 。
生产——
后期成本有望趋降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朱增勇提醒业界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 。
从需求看,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需求正稳中有降 。“十三五”前期,由于肉类消费结构升级和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十二五”期间的65%左右逐渐降至63%左右,非洲猪瘟疫情导致2019年和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55%左右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十四五”猪肉消费需求较“十三五”将继续稳中有降 。
从生产看,生物安全水平亟待大幅提升,养殖成本将显著提升 。上轮周期行业平均成本在13元/公斤左右,本轮周期生产成本已提升到17元/公斤 。后期随着养殖效率提升,生产成本有望趋降,但仍会高于上一轮周期 。
从供给看,我国猪肉进口已进入高水平时代 。自2008年开始,我国猪肉进口量超过出口量 。2016年我国进口猪肉162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 。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同比翻番,达到439万吨 。2019年之前我国猪肉进口量占国内猪肉产量的4%以下,2020年达到10.7% 。长期以来,国内猪肉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如今国内养殖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进口猪肉的竞争压力 。
产业——
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唯有加快产业升级 。
2006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比重仅占15.0%,2009年提升到31.7%,2013年达到40.8% 。受环保制度、猪价波动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规模化比重达57% 。我国生猪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虽然规模化水平提升稳步加速,但仍远远不够 。
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下小养殖户的生猪出栏量占比仍高达21.6%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企业抗疫病、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剧烈波动,行业产能大起大落之下,形成了每隔两三年一轮的“猪周期” 。
“非洲猪瘟后,大量散养户和小户退出市场,养殖门槛进一步提升 。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户在本轮周期加速发展,该类型养殖户具有养殖边际成本较低、养殖效率较高的优势,更容易实现种养结合,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朱增勇说 。
“随着产能、价格恢复到常态水平,政府部门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服务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朱增勇认为,随着规模化提高、生产与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猪周期将会延长到5年左右 。为此,要从抓主产省、抓主产县、抓规模场入手,保障能繁母猪基础产能平稳,以防2022年以后发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猪价异常波动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D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