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驱兽到驱傩

狩猎 。是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生产项目 。再驱赶中猎取动物是一种基本的技能 。经历了旧石器时代长期的狩猎实践 。人们不断观察和摹仿动物行为 。在狩猎之余也会手舞足蹈 。以表达狩猎成功的喜悦和对动物的喜爱 。并力求摹仿得逼真 。这便是原始驱赶式群舞 。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艺术 。
稍晚 。发明了面具狩猎法 。人们靠着面具伪装 。接近和袭击野兽变得比较轻易 。狩猎成功率大为提高 。人们便以为面具本身具有某种力量 。因而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 。早期的狩猎面具是假形和假头 。在原始假面驱赶式群舞与原始巫术结合之后 。逐渐演变成原始假面式巫舞;进入新石器时代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驱赶巫舞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题 。成为农业社会的驱赶式巫舞 。
【从驱兽到驱傩】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 。本来就有相对不同的生活状况 。私有财产的出现 。促成了社会的大分化 。在我国 。就有定居的旱作农业、稻作农业、半定居农业、草原游牧业、高原农牧业等不同经济类型同时并存 。最迟到青铜时代 。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萨满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 。至少在考古学上 。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 。进而造就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假面驱赶巫舞 。在中原 。则形成原始傩仪 。
这种原始傩仪应当有这样一些特点:最初是随意、杂乱无章的 。没有整洁的步伐 。摹仿的是追捕动物时的速度和效率 。没有程式 。无需继续 。每次的舞姿可以不同 。但是 。少不了“驱逐状“这个基本形态语言;要披兽皮(准假形)或戴兽皮假形面具 。跟真狩猎时一样做动物妆扮 。并且力求摹仿得逼真 。

从驱兽到驱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