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典故出处

中国成语多不胜数,成语背后的典故更值得一读,退避三舍这个词大家一定听过,但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今天就为大家科普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 。
(h2)退避三舍的主人公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h3)晋文公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典故出处

文章插图
晋文公,名叫姬重(chóng)耳,姬姓乃是周朝国姓,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姬发吧,晋国就是周天子嫡系分封的国家 。晋文公属于大器晚成的范例,一生文治武功,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
少年时后妈骊姬为了扶立自己的儿子为晋国国君,一直加害重耳和其他兄弟,直到大哥太子申生被害死后,重耳不得不流亡各,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国 。
流亡19年后,直到秦穆公把女儿嫁给他,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重耳才正式成为晋文公,这里也诞生了一个成语——“秦晋之好”!
在位不过九年,在赵衰(赵国先祖)、魏武子(魏国先祖)、狐偃、贾佗、先轸、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一百馀年的中原霸权,即便到后来三家分晋,赵、魏、韩也都足以位列战国七雄之一,这都晋文公重耳分不开 。
(h2)退避三舍的词义和出处春秋时期,以“舍”为距离计算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
退避三舍现在通常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不与人相争主动让步,避免冲突 。注意!是主动退让,不要用错了!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典故出处

文章插图
出处是《左传·僖公》与《史记·晋世家》 。
典 故: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 。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典故出处

文章插图
译 文: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
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