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 反思能力( 三 )


(2)、导学案编制的目的
①.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被形象地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②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境;③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个性化,体验知识的超市自选 。
(3)、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 “教学合一”的文本 。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检测 。
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 。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要充分挖掘与利用教材、教参、练习册、图书、网络等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相机补充一些“小小资料袋”和推介作业,增加孩子学习的广度与厚度,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
①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②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
③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
④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
⑤实用性原则: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
⑥规范性原则: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