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价格波动给中国肉类行业带来的思考( 四 )



作为供求关系的调节信号,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枢纽 。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闯关”彻底结束了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价格“双轨制”,至今仍然有人错误地认为,是这次“价格闯关”酿成了日后的社会动荡 。实际上,“闯关”的暂时性后果只是将隐性的价格失调问题显性化而已,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恰恰是“双轨制”本身 。20多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但要素市场的“双轨制”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它也成为当今社会中滋生腐败、钱权交易的主要温床之一 。反思过去所付出的代价,推动资金、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应当是下一轮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时间上也是越快越好 。 

政府对煤电价格实行严格管制已经有好几个月了,趁着当前CPI回落趋稳的大好时机,有必要逐步放开煤电价格,理顺市场关系,这样才能夯实今后CPI回落的基础,使CPI真正的回落 。根据国家发改委通知,今天起全国火力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价2分钱 。虽然电网经营企业对电力用户的销售电价还未做调整,但希望这是宏观管理层理顺市场价格关系的开始 。 

    四、农牧业中期投资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关键在于肉类生产养殖环节还相当脆弱 。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资本化运作,不断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近几年来,我国屠宰加工企业在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例如,双汇集团2004年以来在漯河市周边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四个种猪繁育基地,到07年1―5月,生产仔猪40,122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出栏种猪21,625头,同比增长了386%;存栏种猪48,300头,同比增长256% 。同时,双汇集团在全国5大销售区域建设了20个养殖基地,年出产商品猪50万头 。河南众品公司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了规模饲养场286个,饲养小区79个,年出栏生猪近300万头 。实践证明,以屠宰加工企业为依托,优惠资本化运作,扩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提高养殖效率,正在成为促进肉类产业发展、增加肉类食品供应、稳定肉类市场价格的关键举措,也是农牧业中期投资的重要趋势 。 

2007年我国肉类产业在原料价格普遍猛升的形势下,融资瓶颈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以生猪为例,企业对其购进原有的准备金只能满足应使用量的一半左右,猪及猪肉价格的毛白差率抵临出肉率水平,致使企业生产出现运作掣肘,储备产品调节量不足 。尽管企业在不同时期资金的使用规模和方向不同,但肉类产业都有其共性,原料收购、销售流通资金用量大,需求集中,而大多数企业利润率不高,资产规模小,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政策限制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不足,面临很大的资金瓶颈制约 。目前,我国肉类行业上市公司共19家 。其中,深市8家、沪市4家、香港联交所3家、新加坡3家、美国1家 。这些上市公司在全行业数万家肉类企业中不到0.05%,所占比例太低,不足以解决全局的问题 。 

2008年,国家为平衡国内肉类市场,在扶持畜禽(包括蛋品)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财政奖励性支持 。但是,必须看到,财政支持毕竟有限 。在我国肉类企业资金严重受困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政策措施调整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募集融资,加快资产重组、购并,增加对肉类产业的社会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肉类产业发展和农牧业投资的战略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