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0年:从肉类消费变化透视百姓生活变迁

从凭票定量买肉,到“想吃就吃”,我国人均肉类消费60年来增长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
从凭票定量买肉,到“想吃就吃”,我国人均肉类消费60年来增长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与国外相比,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逐渐形成讲究原汁原味,鲜食、馅食比重大,区域特色强等明显特点 。有关专家认为,经历了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我国肉类消费将处于稳步增长阶段,而质量和消费安全成为百姓关注的核心 。  从凭票定量到“想吃就吃”
很多年纪大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行票(肉票)、证(副食本)制度 。当时全国对猪、牛、羊、禽蛋商品实行派购的同时,对城市、工矿区和县城居民实行计划分配和定量供应办法 。凭票买肉是当时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方式 。
作为2009世界肉类组织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5日至7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肉类食品文化节在山东青岛举行 。
采访人员采访了解到,旧中国时期,经济极端落后,现代肉类食品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除上海、青岛、天津、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有几家机械化屠宰场外,在全国基本上沿用原始落后的屠宰方式,由个体屠商和私人商户采用“一口锅、一把刀”的方式杀猪卖肉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关怀肉类食品产业发展 。国家就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扶持,制定了促进猪、牛、羊、禽蛋的养殖、加工、疫病防治等方面发展的相应政策和指导意见,引领产业不断发展 。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快速发展 。1981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1260.9万吨,1990年增长至2857万吨,2000年增长至6125.4万吨,2008年增长至7278.7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 。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潘耀国介绍,60年前,中国人年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上升到54.8公斤,人均肉类占有量增长12.7倍 。
前来观展的青岛市民王建军说:“现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早已不用为吃肉而发愁,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猪、牛、羊等各种肉一应俱全,而且吃得更放心了 。”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富江说,近年来,我国肉类禽蛋生产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稳步增加,肉类禽蛋交易规模不断增长,市场供给稳定充足,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我国肉类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分页符]
独特的肉类消费文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肉类消费大国,中国具有生产和消费肉类的悠久历史和传统 。采访人员从正在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肉类食品文化节上了解到,与国外相比,中国人的肉类消费讲究原汁原味,鲜食、馅食比重大,区域特色强,已形成独特的肉类消费文化 。
潘耀国介绍说,中国人在高档原料处理上,讲究原汁原味,在中档原料处理上,讲究精工细作和色香味形之美,即使对低档原料的烹制,也力求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畜禽内脏在有些国家是不上餐桌的,但中国人则用这些“下脚料”做出美味诱人的佳肴 。
肉类消费本质上就是追求营养,但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注重口味,南淡北咸、东甜西酸,肉类消费的区域性差别比较大,标准化生产有难度 。当然,随着人口流动和自由迁移,口味都在调适,中餐的复杂工艺也处在继承和改进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