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婴幼儿语言特点和训练的目标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就是将听力有障碍但尚有残余听力的孩子 , 在配戴助听设备(包括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后送入普通幼儿园 , 在普通幼儿园的环境中对其进行康复、融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该模式强调为听力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 , 而非隔离的环境 。

1-3岁婴幼儿语言特点和训练的目标

文章插图
听障儿童有着和健听儿童一样的需求 。融合教育为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与健听儿童平等相处的平台 。它意味着特殊需要儿童能真正地和普通儿童一起参加学前教育 。融合不是单纯指某—个安置环境 , 融合是教育和训练的归属 , 是特殊需要儿童被尊重和获得教育选择权的标志;融合教育中提供必要的支持 , 也是接纳和珍视人类多样性的标志 。
只有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共同作用下 ,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 , 达到接近健听儿童的境界 , 这样的融合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如何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 ,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1 加强普通幼儿园对融合教育的支持
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听”和“说” , 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很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 教师要合理安排 , 科学引导 , 注意取长补短 。
1.1 座位的安排要富有人性化 。听障儿童的 座位应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 , 以便于发挥助听器的作用 , 便于听障儿童看清老师的口型 , 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听障儿童座位两边的健听儿童应有所选择 , 要挑选开朗、活泼的儿童 , 让他们帮助听障儿童获得更多的口语和知识信息 。
1.2 引导健听儿童用恰当的方式和听障儿童交往 。听障儿童接触比较多的是身边的小伙伴 , 因此 , 充分发挥伙伴助学的作用 , 营造对听障儿童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氛围 , 就显得尤其重要 。融合的有效性取决于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之间不断的互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 , 这些互动是不会自发出现的 , 需要教师做有心人 , 如一个小暗示 , 提示坐在旁边的健听儿童照顾听障儿童;一声称赞“希望大家都像他(听障孩子)学习” , 使得听障儿童不因自己听力残疾而被大家忽视 。
“爱心大使”的游戏活动也是同伴互动中一个很好的形式 。幼儿园每天的自主性游戏是最佳的社会性活动 。听障儿童要参加游戏 , 就必须与其他孩子交流 , 从而提高了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 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但是 , 听障儿童常常因不知道游戏的玩法而不会自发参加游戏 。这时 , “爱心大使”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
“爱心大使”带着听障儿童到各个游戏区域 , 教给他们游戏的玩法 , 减少听障儿童沟通的困难 , 让他们从中获得交往与玩耍的快乐体验 。
1.3 考虑到听障儿童的特殊需求 , 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中的细节问题 。首先 , 教师讲课要避免背对听障儿童讲话或一边走路一边讲话 , 讲到关键词语时可适当放慢速度;其次 , 教师个别化辅导听障儿童时 , 距离要适当 , 不要在背光或黑暗的地方讲话 , 尽量使儿童看清教师的面部表情和口形 , 辅导时可适当增加一些有助于理解的手势动作;第三 , 教师要了解助听设备使用常识 , 帮助听障儿童正确使用助听设备;如果条件允许 , 可以为听障儿童选配无线调频设备 , 此设备接收的距离可达到30米或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