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让人欢喜让人忧!


导读,即将为人父母或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长辈的育儿观念过时了,倾向于接受新的育儿观念,于是育儿书籍成了他们的“掌中宝” 。那么,孩子是不是应该按照育儿书的经验来养呢“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 。”台湾的年轻父母流行说这么一句话,意思是生育第一个孩子后,父母大多参照育儿书来养孩子,可书读得越多父母却越糊涂,养第二个孩子时,索性彻底扔掉书本,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抚育了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眼下,绝大部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独生子女时,仍沿袭“照书养”的路子 。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给初为人父母者提供了育儿知识,但也给父母们带来困惑 。养孩子是否需要育儿书育儿书对宝宝的成长究竟有多大帮助
年轻父母 大多跟风
采访人员在书局看到,家庭教育系列书籍区域甚是热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此挑选育儿书 。采访人员粗略数了数,包括养育、护理和心理辅导在内的书籍不下40种,其中有些书的内容雷同,有些书连名字都差不多,如《杰出英才生是怎么炼成的》和《杰出优等生是怎么炼成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和《好家长好孩子》、《好父母好孩子》 。
站在书架旁,年轻的母亲王晓蕾看看这本,再翻翻那本,对比了半天仍无从选择 。她说,现在的育儿书让人挑花了眼,只能选口碑好、装帧精美或书店热销的书,可许多书买回家一看,跟家里的书没啥区别 。
书局工作人员小王告诉采访人员,育儿类书的销售业绩一直很好,假期销量更大,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慢养》及《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书销量一直名列前茅,“家长比较喜欢跟风,专买热销的书 。”
登录当当网上书店,采访人员看到位列前十名的畅销书中,有两本为育儿类书,其中《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连续27周高居榜首,有家长购买此书的理由是:“好多人都买了,肯定不错 。”
出版商 无法避免
面对育儿书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出版社纷纷举起刀叉,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出书 。少儿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告诉采访人员,他所知道的出版社约有600多家,其中9成以上出过育儿书,这些书大多为各种知识点的累积,内容大同小异,质量良莠不齐,他多选择口碑较好的少儿出版社出的书 。“育儿类书籍在内容上雷同,是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结果 。”省教育出版社编务部主任说,与10年前相比,育儿知识量并未增加太多,但图书量猛增几十倍,“没有新的知识点,新书能有什么变化,还不是变变形式、换个包装而已 。”
至于心理辅导类的育儿书,主任认为“更悬” 。他说,目前国内婴幼儿心理学理论均引自国外,主要由蒙特梭利教育法、感觉统合训练法等理论构成,但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儿童尚无定论,具体的教育方法光靠看书也学不来 。市场表现好并不代表具备实用价值,育儿书也是一种快餐文化,真正能给家长带来多少帮助,只能见仁见智了 。
专家 理论为辅
【育儿书,让人欢喜让人忧!】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具备共性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孩子的表现也各有不同 。专家认为,育儿主要还是依靠父母从实践中摸索出方法和规律,再依照好的育儿理论,修正自己实践上的偏差 。
采访人员新华书店随机采访了10位家长,有5位家长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位母亲告诉采访人员,喂养类的书倒还好,最怕的是一些心理辅导类图书,一本书一种说法,例如孩子发脾气,有的书上说要让孩子自省,有的书上说靠父母引导,还有的书上说家长要先检讨自身,“你说我该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