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专家看幼儿园教育( 二 )


-幼儿园老师要比专业的教育学者离孩子们更近 。孩子们这种文化上的创造力——就好像他们在建沙堡,沙堡一次又一次的被海浪冲走,他们就一次又一次的把它重新建起来……这种创造力不会在幼儿园里被打上不同的分数,也不会被当作任何手段来服务于任何功利性的考虑 。最初的交流可以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进行 。孩子们可以把字条放在所谓的“友谊箱”里,不必担心对和错 。
在一种友好的文化氛围里孩子们开始尝试写作,没有抄袭,没有那种上学后才形成的拘谨,这种拘谨经常会使我们一生都无法体会到写作时自然流露的快乐 。
-孩子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宽容 。学校里没有“宽容”这么一门课,而“宽容”是人生的一门课,在幼儿园里就要培养孩子们宽容、大度的处世态度 。孩子们在肯定别人的成绩时的大度,他们那种没有任何条件的愿望,“想成为那个他们隐约感觉到的更为崇高的世界的一部分”(黑格尔)——这些都可以在幼儿园就得到培养,而不必担心这样孩子们会贬低自己,在竞争中落伍 。
这里同样有很多机会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部分的重要性:如果我不在,那我会留下一个空缺!在美国学前教育学者南希·赫尼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会用一个布娃娃来代替因病不能来的小朋友,把她放到床上,抚摸她 。
-做实验的时间、犯错误的时间、练习的时间、重复的时间——幼儿园提供了这一切,这是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文字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方法 。在幼儿园里,世界可以变成孩子们的实验室,变成创作室和手工作坊,或者变成森林,变成月亮 。
老师要帮助孩子们把每天的日程安排转变成个性化的学习经历 。幼儿园组织郊游,认识大森林,老师不必事先定好路线,孩子们不许乱跑 。实际上,比起某棵针叶树叫什么名字,孩子们更感兴趣树下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生命,想知道究竟谁吃了谁?那些我们人可以吃?
-为了能够跟随孩子进入宽广未知的世界,参加他们的发现之旅和“月球登陆”,我们大人就要对孩子们的这些事心中有数 。人只有知道得多,才能对复杂的问题给出简单的答案,这些答案又会引出新的问题 。没有人否认德国在培养幼儿园老师方面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对世界认识的越多,世界就会越吸引你”——幼儿园老师在工作中也应当能这样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识 。
为此老师们就要暂时离开孩子 。幼儿园的老师喜欢交流,通过交流能够获得新的观点和想法 。老师们必须有这样的时间去提高自身的素质,进修作为一种义务由相应的主管部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老师们要到世界各地多走走,看看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
-为什么只有本科的学生有出国实习的机会,幼教专业的专科学生就没有呢?作为友好城市间的交流活动,我们为什么不组织幼儿园教师的代表团,把他们作为使者或者学前教育的观察员派到其它地方呢?
如果说人们应当尊敬这些幼教老师,因为他们做着这样重要的工作,那么他们本身也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教育工作 。公众对幼教老师的认可也会反过来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看法 。孩子们会认识到,比起留在妈妈身边他们有更多更好的理由在幼儿园里度过他们这段无比珍贵的幼年时代 。
-到底是什么致使孩子们早早就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呢?我们的社会打算如何使孩子们在温室里体验世界呢?在这样一个一切流于随意化的时代,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非常理智的倡议:成长中的孩子们需要新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应与技术进步、学无止境的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