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人人都有,只不过孩子的自尊心更加脆弱,父母可能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伤了他们的心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请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 。因此,家长要用适合孩子的话语去面对他们 。从现在开始对孩子要少说这些话!请不要再说:别人家的孩子……民办小学公布名单,小张(网名)的孩子落榜了 。“为了让孩子能顺利考进民办小学,从三年前开始,就积极参加同龄人的活动比赛,有针对性地锻炼孩子 。”在中国式妈妈眼中,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 。“考试前一天,我们在家让他们俩做自我介绍和讲故事,她完成得更棒,表哥断断续续说了半天 。
【父母永远都不要对宝宝说的话】一定程度上,“中国式妈妈”已经成了国际性的贬义词 。在美国高中校园里,中国式妈妈是个管孩子很严的家长;在纽约房产商眼中,中国式妈妈是为了2岁女儿读大学而买豪宅的焦虑者;在新西兰,当地妈妈们发起奶粉保卫战试图对抗中国妈妈的疯狂扫货……中国式妈妈最大的共性还有爱攀比,口头禅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谁谁谁,哪哪比你好 。
这样的教育方法能让孩子做出我们期待的事,但杭州一位早教机构的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比较也给了孩子一个暗示“你不够优秀”,于是,常常被比较的孩子,会变得自卑,长大后容易嫉妒 。“父母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但不能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 。此外,不攀比不等于不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 。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挖掘他的潜能 。
请不要再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80后的跳跳妈是两个混血男宝宝的妈,他们全家目前生活在挪威 。她告诉采访人员,3岁多的跳跳一个字不认识,在国内早被比下去了 。“北欧家家两三个孩子,普遍采取是接触大自然式的慢养育,有钱有闲时带孩子旅游,7岁前不教文化,顶多踢踢球 。”跳跳妈说 。难以拒绝攀比的其实是父母急切的心态 。育儿专家林怡发现,习惯了快餐文化的80后焦虑妈妈喜欢直奔主题:
7个月了怎么还不会爬?不问原理,直接说怎么做就行,不灵就继续到处求答案 。事实上,养育孩子不像生产产品,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怎么会有一种解决所有家长的问题的方法?
焦虑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会影响正常的判断力 。妈妈们不相信自己,只好转而互相比较 。其实,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懂孩子的基础上变通出来的 。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孩子妈妈陪你慢慢找长大》作者吴文君告诉采访人员:“资讯大爆炸的社会,妈妈们必须学会拒绝过多的育儿信息,否则就会陷入焦虑的泥沼 。”吴文君说,放手养育,陪伴成长,在孩子遭遇困境与挫折的时候,给予安慰与支持,孩子的欢笑,才是我们得到的最实际的回报 。
请不要再说:为什么付出这么多,你却不明白“爱攀比”、“焦虑”竟然成了“只要孩子学有所成,大人吃点苦无所谓”的中国妈妈的标签,爱孩子难道有错吗?首先问自己,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吗?你接纳了孩子真实的自我吗?吴文君说,做父母的大多都不愿承认自己心里的那点小虚荣,而一旦孩子没有如己所愿,做父母的就从山上跌落到谷底,得不到回报的爱会变得偏执焦躁: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孩子却一点都不明白?为什么给了孩子最好的,而他却对我们这样?以后如果孩子对我们没有我对他那么好,该怎么办?
吴文君告诉采访人员,尤其当下的不少年轻全职妈妈,她们把妈妈当成一种职业,要求回报的爱其实是对孩子的控制 。在专家眼中,当妈妈是要学习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留一些时间来爱自己、关注自己,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挑战,这样才能放下许多焦虑 。否则,我们会下意识地从孩子那里需求爱,对孩子的期待会多于爱 。“爱应该是自由的,是给对方所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的无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
- 宝宝如何远离手机辐射?
- 新手父母须增加新生儿的活动和锻炼
- 斋月一个月都不吃饭吗
- 宝宝也会说话不算数改变从父母行为开始
- 如何培养孩子早睡早起?这都不是什么难题
- 必知:7种遗传系数最高的疾病
- 父母体质不好孩子易生瘤?
- 育儿书,让人欢喜让人忧!
- 孩子学会做这件事之后,父母:空气都是甜的
- 新手父母必修:宝宝呛奶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