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二 )


李光前在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时候,不满足于在商界取得的辉煌业绩,开始涉足金融界 。他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 。
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 。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 。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
李光前经营银行也井井有条,得心应手 。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 。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
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新加坡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华侨的产业损失巨大 。大战结束后,李光前从美国回来,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 。他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作出了贡献 。
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 。
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 。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等,共23家有限公司 。
没有人知道李光前到底有多少财产,仅以他个人名义设立的"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马来西亚李氏基金"就约值2亿叻币(新加坡币) 。
李光前并非只知道赚钱,他在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从事公益福利方面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李光前心中,始终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这就是陈嘉庚先生 。他在陈先生身边工作10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陈先生的行为和他的古道热肠深深地影响了李光前 。
在中国求学的3年中,李光前目睹了晚清的没落衰败,也经历了那场令国人振奋的辛亥革命,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仰 。
李光前一生好学,尤其推崇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和兴办教育等工作总是不遗余力,给予支持 。
1932年,《南洋商报》从陈嘉庚的公司里分离出来,改组为有限公司,李光前与他的弟弟李玉荣等人任公司董事 。李氏兄弟齐心协力,陆续增加对该报的投资,扩大报纸的版面 。《南洋商报》既报道世界各地和当地经济贸易情况,提供信息,帮助华侨商人经营,同时又积极宣传中华文化 。国难当头之际,他号召侨胞抗日救国,有力地配合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的工作 。
新中国成立后,《南洋商报》客观地报道国内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维护华侨的利益 。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 。
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
为鼓励优秀学生,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他专门拨款作为优秀生的奖金 。他捐资扩建的中学更是多不胜数,如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学董事长职务后,负担该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和图书馆 。他还是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出钱出力的事,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