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作发育不宜过分超前引导


婴儿从只会仰天躺着到能站立走路,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婴儿仰卧平躺时,只能看天花板,一旦坐起来,视野就开阔多了 。不少家长经常扶着3-4个月的婴儿“学坐” 。甚至“学站”,婴儿那摇摇晃晃的样子,常常逗得家长及亲朋好友们哈哈大笑,殊不知,过早的坐或站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婴儿骨骼的硬度差、弹性大,受压力后容易变形,过早的坐会使脊柱发生弯曲,过早的站立使两下肢亦易造成弯曲畸形 。
通常情况下,只要小儿的智力、骨骼和肌肉发育正常,在一般的锻炼下,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自然的能独坐(7-8个月),能扶走(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15个月左右) 。动作的发育总是按一定的规律,在前一动作发育的基础上为后一动作打下基础,不可能已能抬头的小儿而不会独坐,但能站立 。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对小儿的动作发育不宜过分超前引导 。


------------------------------------------------------------------------------------


1岁的婴儿应掌握哪些动作
婴儿之间存在交流吗



最近,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婴儿之间也有交流,而且相当有趣 。
研究人员把99名6-8个月的婴儿作为观察对象,安排他们坐在特制的婴儿车里,以便相互间安全地接触 。结果发现,他们会拉扯脚趾,抚摸对方 。这些似乎要“攀谈”的动作,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 。在妈妈转过身去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策划”一个调皮的嬉戏动作 。实验还发现,有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离开房间时,她就摆弄自己的脚趾,像在模仿母亲走路时双脚的移动一样 。
过了会儿,另一个女婴也同样抓住了自己的脚趾 。她们这样做是因为觉得有趣,似乎在说:“我们一起玩脚趾吧 。

摘编自健康报


------------------------------------------------------------------------------------


小儿动作发育不宜过分超前引导
宝宝爱玩自己的声音



当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利用舌头、牙齿可以制造出各种奇怪的“音响效果”,他们对玩这个“新玩具”乐此不疲 。
四个月大的宝宝,已会拼凑出类似说话的声音,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将来不会在他的母语中出现的发音与音调 。
到七八个月大时,宝宝的兴趣会从单纯地玩自己的声音转而模仿来自外界听到的声音,宝宝会使用自己母语范围内的音素来表现,所以虽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或玩具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全模仿得一模一样 。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很少会发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语言或声音了 。
爸爸妈妈说的话语,是宝宝最爱模仿的,这种模仿是在宝宝还不能正确发音之时 。所以,宝宝会学大人说话的节奏、韵律或整体感觉,用自己容易说出的语音不断地重复 。
宝宝接近一岁时,由于听觉机能的进步,嘴、颚、舌头的动作也更灵活,呼吸、发声构造也较成熟,于是他发出的音节就更准确了 。但不同于以前的直接模仿,随着宝宝视野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会渐渐了解哪些音节是指称某些事物的声音,进而产生有意义的沟通 。
总之,宝宝的语言学习必须通过模仿,从听大人的语言到学会分辨,再发出与听到的声音相似的语音,同时以听觉、视觉来认识外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再把现象和语音联系起来,才得以学会使用语言 。
虽然宝宝听不懂你的语言,你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可你还是可以在抑扬顿挫的音调中进行亲子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