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分娩:剖宫产率飙升 社会认知存误区( 三 )


庞汝彦指出 , 因职称、待遇等方面差强人意 , 中国助产士队伍也在收缩 , “助产士人才紧缺 , 但没有助产士职称系列 , 工资待遇又低 , 却承担很高的风险 。这样下去 , 越来越没人愿意做助产士 , 学的人就越来越少 , 技术也就越来越萎缩、退化 , 形成恶性循环 。”
剖宫产无疑被认为是更安全稳妥的方式 , 以降低孕产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 但这也导致中国社会陷入“更多产妇投身剖宫产浪潮”的恶性循环中 。产科专业队伍收缩隐患的另一表现形式逐渐显露:产科医生对剖宫产手术愈加熟练 , 而对自然分娩的助产技术则愈加生疏 。
庞汝彦曾表示 , 中国需要一个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和理念 , 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自然分娩的助产适宜技术 , 普及规范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 为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提供直接技术支持 , 通过多方面努力 , 把畸高的剖宫产率降下来 。
受卫生部委托 ,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2010年起开展为期五年的“促进自然分娩 , 保障母婴安康”项目 , 从国家层面进行干预 , 为畸高的剖宫产率降温 。“项目实施两年 , 政府部门已做很多改善 , 最近这一年剖宫产率下降还是比较明显的” , 庞汝彦称 。
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 庞汝彦认为 , 必须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 , 要加强剖宫产知识和危害性的健康教育 , 包括对公众和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其次 , 从队伍培训考虑 , 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助产士的培训工作以普及助产适宜技术;再者 , 就是要改善助产士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待遇 , 同时 , 医院和卫生部门要重新调配改善产科人员配置 , 增加产科医护人员 , 以提升产科服务质量 。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 , 医院是实现公益性的载体 , 公立医院筹资渠道多样化、筹资方式碎片化 , 未能形成有机整体 , 最后只能是百姓兜底 。因此 , 调整政府多个部门的利益关系 , 明确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 , 形成可持续的筹资体制 , 成为回归公益的关键 。此外 , 还要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及组织变革 , 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 , 最终使医院以公益性为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