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您母爱的三个错位

在一些妈妈眼里,宝宝的一举一动都是她们生活中的亮点,即使孩子淘气、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也被看作是好的、理所应当或干脆对此视而不见 。在妈妈的纵容中,宝宝的小毛病愈演愈烈——
错位一:让分享退居二线
小区的绿地旁,天天和妈妈拍球,球从妈妈手里传过来,天天没接住,跑着去捡 。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正在摆弄着玩具推土机的苗苗,顿时忘了球在不远处等他,上前一把夺过苗苗的推土机 。苗苗正玩在兴头上,被这突如其来的“抢劫”吓了一跳,一时不知所措,但瞬间就反应过来了,生气地对天天说:“这是我的,给我!”天天一言不发,紧紧地把小推土机抱在胸前 。苗苗伸手去掰天天的手,天天反而抱得更紧 。苗苗妈静静地看着两个孩子的争执,看来是想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一纠纷 。苗苗无助地看看妈妈,急哭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天天妈拿着球过来对苗苗说:“天天是弟弟,你是小姐姐,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是不是?天天玩一会你的车就还给你,你先玩玩他的球好不好?”看着阿姨递过来的球,好说话的苗苗不哭了:“好吧,那他玩一会就得给我 。”天天可没苗苗这么好说话,自己的东西绝不能让别人碰 。为了不惹恼儿子,天天妈趁他不注意,把一个小风车递给苗苗玩 。
解读:
天天是家里的“中心”,想要什么妈妈都立刻满足,家里没有的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买来给孩子 。于是,2岁多的天天不能接受别人说“不”,凡事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不懂得体谅别人 。
天天妈为儿子独当一面,表面上看是护着孩子,实际上是害了他 。哪一个孩子都不可能避开社会这张大“网”,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他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学习与人交往等技巧开始的,而分享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 。很多情况下,孩子必须要与他人共同分享许多权利,不能独占,更不能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果孩子做不到这一点,就得不到尊重、信任、友谊、支持,得不到他人给予的成长动力,当然也很难找到合作伙伴,纵使他聪明过人,终将一事无成 。
错位二:打人也是自卫
童童上幼儿园的头几天,几乎天天带“伤”回来,不是胳膊被小朋友划了一道,就是手上被抓破点皮;即便没留下痕迹,也会向妈妈诉苦:某某小朋友今天打我了 。爸爸说:“以后谁再欺负你,就告诉老师 。”妈妈立刻反驳:“告诉老师有什么用?小孩子不长记性,过不了3分钟就忘了 。宝宝听妈妈的—下次谁再打你,你也打他 。”说着拿自己当“靶子”,抓着童童的手给他示范 。在妈妈的教唆下,童童学会了打人,即便小朋友没有动手,童童遇事也多半是“拳头先行” 。
${FDPageBreak}
解读: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卫和竞争意识是对的,但童童妈的做法过了头,助长和培养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强硬的态度和过激的做法有可能暂时奏效,但长久效果并不好 。因为孩子也会吃一堑长一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最明显的后果是大家都不跟喜欢打人的孩子玩了 。失去了小伙伴,孩子内心是很痛苦的,时间久了,孩子会因此感到孤独、无助,压抑,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 。
妈妈应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概念:纵使遇到了天大的事情,也得讲理,有理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他人支持,最终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说不了几句话就“动武”,是无能的表现,也是和小朋友交往中的下下策 。妈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用话语阻止小伙伴的过激行为,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与小朋友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