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何纠正宝宝犯错误后给自己找借口的习惯

久久健康网导读:妈妈如何纠正宝宝犯错误后给自己找借口的习惯 孩子们总是通过家长的言行来判断、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世界,孩子们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们言传身教的结果 。家庭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是学习的榜样,因为孩子们都善于模仿 。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时,影响却早已发生、存在了 。这对孩子长大成人后,待人接物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孩子还小,走路不稳,不是摔了,就是撞了,家长们通常会对着那个地方边做打的动作边说:“谁让你们撞我家宝宝的,打死你 。”“妈妈踩它,它让宝宝摔跤了 。······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等到下次摔跤了或撞了,也会依葫芦画瓢,学家长的动作 。慢慢地,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摔跤了或撞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地或门、墙的事,是它们没有“看”好,让“我”摔跤了,撞门了,撞墙了······ 。
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们还以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 。记得,带小班时,孩子刚来,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好,抢玩具、抓人事件较多,孩子们就回家告诉家长 。第二天,一家四口人都来了,他们爱子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 。但是奶奶却对着和她孙子抢玩具的、抓人的孩子的屁股边做拍手的动作(假装打屁股),边对着孙子念道:“奶奶打他的屁股,他欺负我们宝宝,奶奶打······” 。被“打”的孩子吓哭了,而他的孙子却“笑”了 。可是这位奶奶的做法,会给她的孙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会觉得:是别人抢了我的玩具,抓了我,我又没有错 。渐渐地,等他长大成人后,做事失败或遇到坎坷、挫折时,习惯性会抱怨或者找借口“我没有做错,是因为······ 。”
这时家长们再来责备孩子:“你就会找借口,也不找找事情的原因、结果 。”家长们越责备孩子,孩子们心里就越逆反 。因为家长们从小就给他们“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教育,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找借口”的种子,把责任、把错“推卸掉” 。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理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家长意识”,即由“家长或相当于家长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都会自动播放” 。
当我们说一个人做错了事,老找“借口”推卸责任,会说他“死不认帐” 。也许在他的思维中,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把错推给别人,都已成为习惯,在他们的思维中已根深蒂固 。像前面举的两个类似的例子中,第一个是因为孩子自己还不太会走路或不小心摔跤了、撞了;第二个抢玩具、抓人本来就是小孩子“自卫”时的一些表现,在孩子身上发生应该是天性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我们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为孩子“找借口”,把错推给环境、推给他人 。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家长的教养态度做出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认为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品德、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
那做为家长,该如何从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一、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检查他完成任务的情况,使他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 。不论是什么任务,家长都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讲明,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它做好 。如对大班的孩子就可以要求他帮助收拾房子,自己叠被子,整理、修补自己的玩具、图书,收拾玩耍后自己用过的物品和玩具,每天饭前摆放全家用的餐具,饭后扫地、倒垃圾,打扫楼道等,培养孩子做事的责任心 。又如:叫孩子为邻居的老奶奶、老爷爷取牛奶、拎菜篮子,扩大他乐意为别人做事的责任心 。通过这些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来说,是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 。另外,对有的学弹琴、绘画的孩子,家长也应将收拾琴谱、绘画工具等任务交给孩子自己做,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养成独自保管整理用品的认真负责的习惯 。一个孩子能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习惯,那他就一定会培养出责任心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