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鱼事件,专家为你答疑

导读:奶粉“早熟门”事件一波未停,长江鱼致性早熟一波又起,一时间儿童性早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下面是专家对于家长们比较关心的一些性早熟问题给予的解答 。
近日,一家国际组织发表了题为《“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称,在长江上、中、下游重庆、武汉、南京及马鞍山河段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抽检发现了环境激素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和生殖系统问题 。让刚被奶粉致性早熟吓一跳的中国妈妈们又紧张起来:长江鱼还能不能吃?还有哪些食物会导致性早熟?如何才能远离性早熟危害呢?
疑问1:长江鱼还能不能吃?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 谭锦泉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吴晓辉副教授)
报告显示:武汉的鲤鱼样本所含的壬基酚(NP)含量最高(85.0微克/千克) 。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和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属于环境激素,即可以干扰内分泌并影响性发育水平的内分泌干扰素,导致性早熟 。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等产品之中,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人体若吸收数量较大的此类激素,可能会出现发胖、性早熟等现象 。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谭锦泉教授表示,85.0微克/千克的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但长江水域鱼类体内发现"环境激素"证明长江水质状况确实在恶化 。这个报告是提醒人们对水域污染保持足够重视,但市民没必要因此恐慌 。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说,野生鱼体内所含的环境激素量非常少,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
疑问2:长江鱼激素从哪里来?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陈炜)
鱼类之所以含激素,一是因为部分鱼饲料含激素,另外也由于一些农作物使用激素催熟,激素随地表水流进湖泊、江河 。鱼类吃了重金属后,因为代谢慢,会在体内慢慢累积 。因此,部分野生鱼确实可能存在激素情况 。
按照一般水体标准,每升水含4000微克激素属正常范围,但鱼体的激素含量没有标准 。不过,这份报告取样仅代表一个样本,长江流域水域情况不一样,这份报告并不代表重庆、武汉等地所有江面鱼类含有激素 。
疑问3:如何识别受化学污染的鱼?
1.含酚的鱼 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掰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 。烹调时,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盖压,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 。被酚所污染的鱼品,不可食用 。
2.含苯的鱼 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六”粉气味 。煮熟后仍然刺鼻,尝之涩口 。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更大,严禁食用 。
3.含汞的鱼 鱼眼一般不突出 。鱼体灰白,毫无光泽 。肌肉紧缩,按之发硬 。掀开鳃盖,嗅不到异味 。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分,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宜食用 。
4.含磷、氯的鱼 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粘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觉 。被磷、氯所污染的鱼品,应该忌食 。
5.鱼鳞脱落的鱼 该病又称为松鳞病、鲤鱼传染性水肿病等:该病的症状是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尾部)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若在鳞片上稍压,鳞囊中的水状液喷射出来,随之鳞片水肿消失,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表现出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这样持续2~3天后死亡,不可食用 。